“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去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纷纷下架。一时间,饱受有害教育类APP负面侵扰的家长和老师颇有“海晏河清”之感。
APP运营商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规范和监督来形成,这是一个底线思维,它的效果如何,取决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为。因此,对有害教育类APP的工作方针,它就决不能是仅仅靠着某个部门下的红头文件来督促整治,也不能是“马走日,相走田,炮打一溜烟”的各自为战,而是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打好攻坚战。
“打好攻坚战”不是一句口 ,而是一种必须要有的态度。对有害教育类APP“曲线进校”的路线,需要辩证厘清。在上游来看,APP商店里用户评价机制的漏洞,譬如可以花钱刷好评、需要投诉到一定数量才受关注,都增加了“牛栏关猫”的可能。在下游,校园里给有害教育类APP打开方便之门的人,更应该落实“谁选用谁负责”的问责。当然,带有色情暴力、 络游戏等内容的APP是绝不可能被校园里的人给推介进去,反而是那些能查询孩子期末考试分数和排名的APP更具有隐蔽性。以教育做幌子,拿善意做掩护,带有这样色彩的有害APP,才是校园整治的重点。
整治有害教育类APP,不能囿于一隅、执于一端,而是要上下游协同推进,把弧度从APP商店一直延伸到校园,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有害教育类APP不止是方寸屏幕上的那些事,它更映射出现实中的诸多不足——这些不良APP开发准入门槛低、缺乏日常监管等描述词汇,我们并不鲜见,而呼吁多部门联动加强监管,也是“老生常谈”。既看破,也说破,但总有“乱象何时休”的追问,甚至还有顶风作案的嚣张,实在不应该。
教育类APP的用户是孩子,这个特殊性决定着它的高权重性——就应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绝对纯粹。虽然,现阶段有害教育类APP依然是“一小撮”,但不能因为它的“小”就不作为。拱卫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哪个校园、哪个家庭的小事,而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个道理,既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