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路上,打开荔枝App收听独立电台“北京话事人”的脱口秀节目已是北漂小Z日常的一种习惯,近期荔枝播客App上线,她成为首批尝鲜的用户之一。小z对天浩讲,播客们需要一个“根据地”,听众其实也需要,音频巨头加码这个赛道是好事。
早在2020年底,荔枝播客App就已进行多轮内测,简洁、清爽的界面,多元及覆盖了大V中长尾的海量播客资源,个性化+AI智能的推荐和分发方式,使其未上线就在小圈子内被频频讨论。相比即刻孵化的小宇宙、快手的皮艇,作为传统音频三巨头之一,荔枝的入场显然更为播客及他们的听众们所期待。仅仅是中国音频第一股的头衔,在荔枝播客App上架各大应用商店的第一时间,就带来了圈里和圈外许多的关注度。
美国播客初创公司动辄就融资数千万美元,反观中国的播客们还普遍挣扎在温饱线上。过去的十年,荔枝、喜马拉雅、蜻蜓FM把在线音频市场做大,也重塑了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后两者带动了知识付费,荔枝独以UGC内容脱颖而出,漫长的音频战事中,小众的播客在夹缝中缓慢成长。
荔枝“重仓”播客释放了一个积极信 ,愈演愈烈的中国播客故事,或已来到自己的拐点。
音频巨头的“播客”梦
声音作为最古老之一的传播媒介,在互联 、移动互联 时代衍生出 络音频市场。
根据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 络音频行业研究 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 络音频用户规模达到了4.9亿,市场规模则达到175.8亿元。相比美国音频市场以“播客”为主流内容形式,在荔枝、喜马拉雅、蜻蜓FM的引领中,国内音频市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分为主打PGC的知识付费和主打UGC的音频 区两种主流形态。
播客(podcast)这个音频产业,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当时就有爱好者或机构将音频上传互联 上,简单的理解就是音频形式的博客(blog)。后来美国包括Audioblog.com、苹果公司,及各种播客工具参与者推动下,优质内容愈加丰富,逐渐形成一门成熟的产业。国内互联 文化深受大洋彼岸影响,如今较知名的播客IP,如糖蒜广播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
虽然一直被视为小众喜好,可播客的“群众基础”正在不断扩大。2020年受音频巨头入场的刺激,其知名度不断的破圈。以荔枝播客App为例,它的出现并算太意外,过去几年,播客一直是荔枝App深耕的内容形式之一。此外,在喜马拉雅和蜻蜓FM上播客也是重要的内容形式,尤其是喜马拉雅App首页一级频道中就有单独的“播客频道”入口,只不过排序稍稍靠后。
为何是三巨头中荔枝会首个“重仓”播客?根据天浩对三家音频巨头的分析和复盘,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荔枝独特的内容及 区生态;从2011年蜻蜓FM上线算起,音频APP已走过9个年头,它们都是以私人FM起家,2015年前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赛道。喜马拉雅和蜻蜓FM重心放在了PGC内容和知识付费上面,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版权,平台用户主要消费为有声书、知识类音频,就平台调性上来看,不利于以 会人文为主的播客内容成长。
相比于花钱买版权,播客更强调对内容的运营,而非简单粗暴的版权购买。三大平台中荔枝长于 区内容生态、用户运营等方面,在荔枝上任何人都可以在产品上录制节目,制作属于自己的电台,平台通过持续更新声音技术,AI赋能,使很多普通人也能通过音频做内容、直播。
荔枝主App走泛内容路线的,荔枝播客走的是垂直类播客路线。后者在专业音频的内容供给产业链还需要培养,剥离出来后,荔枝播客要做更专业的事儿,去扩大中文专业播客群体。
原因二,荔枝用户结构与播客的主流受众重合度更高;根据PodFestChina发布的《PodFest China 2020 中文播客听众与消费调研》 告数据显示,播客核心听众主力人群年龄在22~35岁之间,主要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根据荔枝官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荔枝平台以Z世代(出生于1990-2000年)年轻用户为主,女性用户接近6成,该用户群体愿意付费且高度活跃,这也是荔枝先发播客领域的优势之一。
知识付费类的音频内容,则更受男性和年长用户欢迎,这也符合男性事业心更重,职场人士年龄平均偏大的特点。去年,喜马拉雅举办的首届“超级情感节”的数据统计中,围观的男性用户比例就达到了59%。根据百度指数去年二月份的数据显示,蜻蜓FM用户中男性占比74.1%,女性占比25.9%。
原因三,平台商业模式的不同也是因素之一;任何一种内容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商业化的同步。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三大平台走着差异的发展路线,平台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导致各自在播客战略上的重视程度不一。
荔枝显然选了条最难走的路,或和创始人赖奕龙个人经历有关,早年主播的经历让他对声音有一种独特的热爱。当年音频版权大战中,荔枝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如直播 交、付费内容、粉丝会员、游戏联运、IoT场景拓展等,不“跟风”持续深耕音频内容。在技术赋能上,荔枝也一直非常注重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让这只团队拥有极强的产品和业务创新的传统和能力,公司内部也会乐于挑战和做大垂直类播客。
喜马拉雅和蜻蜓FM的PGC模式下,主要盈利方式是知识付费+广告+会员,无论是平台方面还是用户诉求上,都对可以直接“卖钱”的知识类内容、付费内容、有声读物等更感兴趣。相比之下,播客内容就显得更自由和张扬,适合讲故事、专访、评论、对话等形式,深入 会和文化议题紧贴实事,所以有人称其为音频版的“博客”,这种内容形式在两家音频平台上受喜欢程度必然会打折扣。例如说,喜马拉雅App的播客频道排在一级类目的第七位,用户打开App后,还需要左滑一下才能看到。
随着移动互联 黄金十年的结束,传统音频巨头也来到发展的拐点,通过开辟全新赛道扩充商业版图是必然之举。在美国市场经过验证的播客,成为各大巨头垂涎的新热点,是自然而然的事。不仅仅传统音频巨头,包括音乐App玩家QQ音乐、 易云音乐,也纷纷上线播客频道;还有短视频玩家,如快手也推出了皮艇。
不过,从风口到一种成熟商业模式,播客的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轻量化APP带来的四个变化
2020年播客呈现“喧闹”的状态,各色玩家都在发力着播客。在流量红利终结的大时代背景下,现在大多数APP都在向集成性应用发展,希望用户可以分割出更多时间在自己的应用上,如音乐App纷纷上线播客频道,更多的是想拉长用户留存的时长。
但是过多的功能、选项会让App变得冗杂,也在削减自身鲜明特色。当用户面对App繁乱的各种频道与功能时,往往会陷入纠结的境地。
荔枝播客App在这样大背景下诞生,或有给播客听众打造出一块“绿洲”的意思,从图标Logo到产品界面设计,都给人一种视觉轻松的感觉。蓝色背景下用白色勾勒出“播客”的拼音首字母“B”,将代表声音的波形穿插在“B”形中,这样的Logo让人快速联想到App的功能定位。
荔枝播客App首屏截图
打开进入到界面,会发现这里设置的同样较为简洁,底部一级菜单分为“发现”“订阅”“我的”三个功能模块;在节目内容上方,荔枝播客也按照“人文历史”“音乐”“生活与艺术”等标签将内容库中的播客进行分类,便于用户快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类别和心仪的播客账 。
简单自然的小清新风格也许是大部分人对荔枝播客的初印象,如荔枝播客产品负责人所介绍,这是一款“轻量级、纯粹、便捷、有互动新玩法”的播客产品。这样一款播客产品是否如同入水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大小尚不能妄下断论,但确实激起千层涟漪,天浩认为,它的出现将给行业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结束播客碎片化渠道时代;我们知道过去是音频黄金十年,但喜马拉雅、蜻蜓FM并没有直接向播客输血,更多的流量和资本投入都放在了知识付费、在线课程、有声读物等版权的收购上。而播客们也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还是微博、音乐App甚至播客们自己的官方 站,所有可触达用户的渠道,都是他们的分发渠道。
这种渠道碎片化,一定上阻碍了播客走向大众化。移动互联 十年,中国 民数量由五亿增长到十几亿,活跃在各个App上,以小圈子模式发展的播客,错过了乘势而起的机会,至今仍有不少人尚不知道播客这种内容形式。一个大并统一的渠道,可以集中放大播客群体整体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圈外人知道这种内容形式,进而由圈外人向圈内人转化。如此来看,荔枝作为传统音频巨头,荔枝播客App的推出,意味未来无论是流量还是资本上都将给播客群体进行直接的“输血”。
例如说,播客的特性使它更适合车载等IoT场景,过去荔枝已密集的对接了很多汽车厂家,如小鹏、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新老车厂,皆与荔枝合作布局了车载音频,而且荔枝和小度音箱等智能音箱平台广泛合作。近些年从车联 到智能音箱,荔枝不断的下沉Iot领域,多元的触达渠道,为播客的加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优化播客用户收听体验;过去播客作为各App上“边缘”或小众的内容,收听体验上也参差不齐。例如说,断更问题,由于大部分播客都是中小团队,每次音频内容需要上传多家平台,偶有忘记某个平台的更新是常事。另外,播客内容挤在知识付费、在线课程、有声读物、相声等音频内容中,由于无法获得用户直接的消费,往往得不到好的推荐位,客观上也阻碍了爱好者接触更多优质播客的机会。
打开荔枝播客App,你订阅的播客只要近期有更新,就会优先呈现在首页上,此外平台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和收听轨迹智能推荐心仪的播客账 ,这种“纯粹”的播客平台大大优化日常播客收听体验。一方面,它简化了播客听众收听喜欢音频的流程;另一方面,还帮助用户更好的发现潜在喜爱的播客,这些都是综合音频App、音乐App所无法提供的优异体验。
这里既可以寻到人气脱口秀的热辣观点、爆笑段子,又可以找到科普知识、 会热点评论,播客内容选题颇为新颖有趣;与此同时,荔枝播客还注重互动建设,为此特意设置了热门评论外显、时间戳功能、听友互动等功能,让用户可以沉浸在播客世界的同时, 交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美国许多播客初创企业融资额度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美金,中国播客《日谈公园》是业内第一次获得数百万天使轮融资的公司,大多数播客团队都是勉强生存,播客玩家靠用爱发电发展壮大是不现实的,荔枝加码播客上的布局若能带来资本青睐,也将加速行业的进化。
第四,音频战事进入IP时代;在荔枝播客上线当日,就联合了洪晃、谷大白话、席瑞等在内的7位名人大咖打造超级播客IP,并随后在节目内容类别加设“大咖入驻”的版块。荔枝选择“新主播”并非着眼于明星效应,而是结合播客的内容特点做出了思考,在荔枝播客的引领下音频战事进入了IP时代。
其实,过去的几年,播客们也在积极的寻求出圈,当下活跃在各音频平台的许多知名播客,都已有明显的IP化倾向。
如成立于2004年的糖蒜广播,从分享音乐开始,逐渐覆盖到了汽车、街舞、涂鸦等亚文化和潮流圈层,成为业内一个重要的IP。荔枝App成立以后,糖蒜广播就是最早一批入驻的头部主播,是平台与播客相互成就的标杆之一。基努·李维斯在中国宣传电影《太极侠》时,糖蒜广播就是被选中的几家媒体之一,这次录制电台的经历被基努·李维斯称为“最舒服的一次访谈”。
回顾中国播客历史,很多团队火爆,还是通过Apple Podcast这一渠道。更多的潜在用户需要一个触达播客的平台,播客们也需要一个直面垂直受众的入口,这些都是独立播客App诞生的价值所在。
轻量化的产品,在给自身减负的同时,也是在给用户,乃至行业带来重量的声音。荔枝播客行过小众领域的路口,泊过大众心灵的港湾,下一站又会停留在哪里呢?
如荔枝CEO赖奕龙所说的一样:“不论什么时代人们依然需要声音内容,因为声音是湿的,图文是干的,声音可以让用户安静。”用声音传递情感,且给人舒服、安静、安宁的感觉。
据The Infinite Dial的 告显示,2岁以上美国人中,听过播客的比例上升至55%,约合1.55亿人,月度播客听众数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亿大关,占比为37%,同比增16%。在收听时长及节目数量方面,美国播客听众平均每周收听的时长为6小时39分钟。正是这种大好局面,预示着播客将有望成为继音乐、视频、短视频与直播后的新一波新媒体浪潮。
2020年是中文播客“觉醒”的一年,根据播客搜索引擎Listen Notes的统计,2020年新增中文播客节近1万档,这个数据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是1465和1931档。正是由于前景的广阔,吸引了一众玩家的加入,专业播客市场已云集 易云音乐、即刻、快手与荔枝等玩家,2021年更多内容玩家将会加码这一市场。
在荔枝播客App之外,B站收购了音频平台猫耳FM入局音频领域;腾讯音乐旗下酷我音乐去年也推出全声态音频平台酷我畅听APP……这些玩家很多已在变相做播客平台。2021年,群雄逐鹿的播客市场,巨头的入场能否让播客成为一种普及度很高的内容形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