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哈蓝天春蕾小学 马海燕 摄
钱老师穿着民族服饰,化着淡妆,漂亮而和气。教小学语文的她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学校也有专门的傣语课,教授孩子们傣语。
本以为这所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距离最近边境线只有40多公里的弄哈蓝天春蕾小学已够偏远,但钱老师说,这里还不是条件最差的,她所支教的支那中心小学更偏远。支那中心小学距离弄哈两个多小时车程,与缅甸只有一山之隔。在那个傈僳族、景颇族、傣族等占大多数的地方,汉族才是少数民族。
作为弄哈蓝天春蕾小学的骨干教师,去年7月参加完中国空军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蓝天春蕾教师培训后,钱美芬就 名去了山区支教。她说,在北京的培训深深触动了她。培训中北京的教授们跟基层来的老师们说,教书光有师德和素养还不够,还要有激情。
傣族教师钱美芬 马海燕 摄
44岁的钱美芬亲身经历了弄哈小学的变化。她小时候在这里上学时,还是茅草房;等她师范毕业回到这里任教,茅草房变成了瓦房,但仍是泥土地面,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真正让学校面貌发生大变的是2011年3月10日盈江发生的那场5.8级地震,学校砖木结构的教学用房全部损毁。
当时中国空军部队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及时支援了学校建设,此后这所学校也更名为弄哈蓝天春蕾小学。地震前学校占地面积仅7670平方米,灾后重建学校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去年12月,该校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
学校成了整个镇上最好的建筑,不仅硬件配备齐全,与城市相比不差;对教师的培训等“软件”提升也逐渐跟上。该校先后有5批14人次到北京参加蓝天春蕾教师培训。钱美芬就是其中的一位。
没培训前,已经从教20多年的钱美芬自认为是一个称职的老师,但从教几十年,已谈不上有激情。而要激发激情,她想到了去更需要帮助、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农村小学。相对于弄哈小学因为地震所受到的关注,支那中心小学不为外界所知。在那里,少数民族对教育的认识需要普及,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方法需要更新,更多老师需要她从北京带回的先进教育理念,还有留守儿童居多的学生也需要她的鼓励。
有的孩子辍学了,她翻山越岭去把孩子找回来;有的孩子寄宿在学校里,她晚上要查夜;山里孩子学习基础差,家长不重视,她既教学生,也给家长做工作,还跟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学生们叫她偶像、男孩子们自愿下课后做她的保镖,都唤起了钱美芬久违的激情。她说,当老师有苦有乐,但乐比苦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