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让高校学生烦恼的不是卡太多,而是App太多扫码太多。据 道,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打着快捷便利的幌子,却处处给同学添麻烦。
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不错,但泛滥的App反而给学生带来麻烦,这就值得商榷了。特别是一些App设置霸王条款,以及广告丛生、信息泄露,就更让人诟病了。
其实,学生吐槽App横行校园并非新闻,但奇怪的是,任凭学生质疑,哪怕舆论场中也沸反盈天,高校中的一些问题App仍能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让人费解,乃至浮想联翩——App进校园,谁是推手?一些App明显带有商业目的,把学生当成“唐僧肉”。比如,“你需要先到校园 里充值,才能在App里给电费充值。”“热水费一次最少充200元,余额不退。”诸如此类的霸蛮做法,究竟是软件商的责任还是商家的责任,抑或与校方纵容有关?
App与高校实现兼容并不难。进校园前,校方应尽审查之责,不能受软件商的利益驱使。哪些App可以进,哪些App该进,哪些App该拒之门外,校方应有一笔明白账,起码应建立基本的核查体系。
App进校园,与学生直接打交道,作为使用者,学生的知情权不该获得尊重?无论校方还是软件商,应该先听听学生怎么说、怎么看。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引进App,丝毫不顾及学生的合法权益,最该有发言权的学生成了最大受害者。
毋庸讳言,当前一些软件商把校园当成最肥沃的商业“试验田”,不管App成熟不成熟,先在校园试运营一番再说;不管App有没有缺陷,先把学生当成试验品再说。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莘莘学子基数大,抢占了这个地盘便容易攻城略地。同时,高校学子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人群,提前布局也有利于App拥有发展潜力。在这种背景下,拿下高校便是一些软件商的重要规划。
一些App“强行”融进校园,一些高校强制学生使用App,并不单纯,不排除利益裹挟。有 道称,很多App商家通过一些优惠奖品、赞助项目或者直接给回扣的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所谓的奖品只是看得见的诱饵,该追问的是回扣有多少,究竟落入了谁的口袋?
App与高校实现兼容,还需建立退出机制。如果在运行过程中,技术频出问题,那就停用好了,校方应果断亮红牌,起码在技术升级前停用。如果商家一再打擦边球,甚至侵犯了学生权利,比如泄露了隐私,校方也有权拿出惩罚措施,让软件商付出应有的代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