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游的人们,一定见识过“标准型游客”:他们紧握手机,在 红景点生产同一角度、同种穿搭、同样滤镜的“美照”。找好角度,姐妹几个轮番卡点,姿势都不用换。
以前,标准型游客是戴着小红帽、举个小黄旗的大爷大妈;现在的标准型游客是严格执行一套 红打卡流程的年轻人。
某旅游平台今年国庆节的数据 告显示,在国庆出行决策中,女性占比达到了62%,00后、90后开始成为旅游主力。
年轻人吃喝拉撒都在 上。谁旅游时不去App里搜搜当地的美食美照?一搜不得了,KOL个个是内容高手、文案天才,擅长在旅游者的心弦上挠痒痒。几百字精美图文和高饱和度如电影的短视频供人们按图索骥,制作同款,批量生产。还有“保姆级”博主,从天灵盖到脚趾头都帮你想好,供完美复刻。
怪不得这几年 红景点越来越多,一群人先后奔赴同一个地方,说同样的文案、摆同样的Pose,你是看某个视频来的,他也是看某个视频来的,最后大家再模仿这个视频走一个,实现病毒式传播。
谁都知道景点挤得脚离地,硬要学人拍出寂静效果,在众目睽睽下摆上几个岁月静好的Pose。自从有人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穿宇航服拍照,去那儿的人都开始这么穿,大头套一戴,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于是你在朋友圈起码看过20个玻璃栈道、30个天空之镜,50个鸟窝吊椅,80个人举着景点雪糕,还有两百句“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App指导年轻人完成新时代的“不到长城非好汉”。
旅游成了一种形式,打卡是头等大事,我们需要证明自己来过。 红景点也许不使人愉悦,但它起码热闹,能证明自己入流。
有年轻人说了,现在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能玩得多开心,只是为了攒一组九宫格,来充填假期朋友圈。
所以和姐妹游玩一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对方赶紧发原图,之后打开自己手机里的某款神奇软件,加加减减增增补补保存至相册。这之后,可能是长达5个小时的“琢磨文案”时间。要想省事也可以, 上随处能搜到“朋友圈高级感句子”,可粘贴一句“旅行时收藏下的风景是最好的财富”或是“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
填兴趣爱好时,10个人里9个都写“旅行”。 红景点的一大好处是省事,不用自己去想目的地,照搬就行了。摄影、服饰等跟美学相关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精力和意愿去钻研,“拿来吧你”最方便,也不会出错。
所以“ 红”渐渐成了形容缺乏主见的俗词。
红脸是清一色的高鼻梁双眼皮; 红景点必备臭豆腐老酸奶;追求 红的我们习惯跟着别人走、听别人指挥,不管多大,都要有“导游”领路。
虽然大家高矮胖瘦不同,但想法如流水线的相同商品:接受教育、通过考试、应聘面试、拿到体面工作、结婚生子、早点退休、去有名的地方旅游。总之就是跟着精英KOL走。
KOL不大招人喜欢,什么算“意见领袖”?观点这种东西,还要听人家的,自己脑子里的是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