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城管委举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目前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较条例实施前增长了13倍。北京市垃圾分类设施改造年度目标已接近完成,全市现有固定垃圾桶站6.32万个,达标率96%。同时,会上也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这是9月至11月,北京市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开展的一项工作,最终有154个小区、20个村入围。
从13倍、6.32万个、96%以及公布的这些示范小区、村的数目,我们不难看出,从五月一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大概也就半年的时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是不容易。尤其是从5月开始,那个时候的疫情防控才刚刚下调等级,刚刚进入常态化,大家还将精力投入到 区疫情防控工作之中;而正当我们准备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大干一场的时候,6月10日突然从西城大爷开始发现的新冠病毒,让新发地为全国所熟悉,也让疫情防控工作再次成为重中之重。等到全员核酸检测结束之后,大概也是七月了,因为笔者记得那已经炎热的夏天了。因此,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垃圾分类上的时间还是不多的。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得感叹目前这一成绩的不容易。
目前看,96%的达标率已经很是不错,这说明我们在硬件上已经打好了基础,至于那4%的差距也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需要的市民的积极主动参与,需要的是 区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的是垃圾运输环节的一丝不苟,需要的垃圾处理部门的科学处理。因此,因为市民的素质有高有低,因此垃圾分类就不仅仅是硬件那么简单了。还需要在软件上做足工作。一方面,宣传还是要坚持不懈。前几天,笔者去楼下的垃圾集中分类点扔垃圾,刚走到垃圾桶不远,突然响起了喇叭的自动提示音,告诉你垃圾应该怎么分类,就像国庆假期景区里的那些自动语音提示一样,原来这是个人工感应的小喇叭,这就挺好的,起码能让投垃圾的人警醒一下。
另一方面,监督也要坚持不懈。据介绍,5月份以来,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连续启动了六个阶段的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通过加大巡查频次、强化举 线索摸排、利用视频探头进行非现场取证等手段,聚焦日常检查、媒体曝光、群众举 、部门移转等各渠道反映的问题,加强对“混堆混放”、“混投混扔”、“混装混运”等“六混”违法行为的动态整治。截至11月底,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共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违法行为28840起。但我想,此前的监督检查更多对准的是单位和企业,对于市民个人的还是少。前几天家住亦庄的朋友发了朋友圈“垃圾桶站前配备了摄像头”,我想这个还是可以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只有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