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众筹,这一旨在通过募捐挽救更多生命的“公益模式”,如今似乎带上了一些铜臭味。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上演“精武门”,水滴筹工作人员与轻松筹工作人员因“扫楼扫病房劝病人立项,碰到对手抢生意”发生肢体冲突。事后,双方均已发表声明澄清事件,但同时双方也互相指责对方工作人员曾“多次威胁、恫吓、挑衅、骚扰”自己员工,呼吁同行坚守“善”的根本和“良性竞争”。
面对此景,不少 友直呼“吃相难看”。更令人困惑的是,明明决心坚守“善”的根本,为何又提“良性竞争”?明明都是以“筹措救命钱”为目的的公益平台,为何会要通过扫楼“抢生意”?
确实,扫楼的一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在患者群体中,的确存在部分年龄偏大、互联 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扫楼的出现,恰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他们送去了关怀。
但扫楼的另一面,则是生意。目前,国内众筹平台的本质仍是企业。是企业,便要考虑盈利。尽管众筹平台免去了相应的服务费,但“流量引导”现象依然严重。以水滴筹为例,其已经形成了“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的业务矩阵,由前两者为后者导流。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其他众筹平台,“ 络互助+保险”模式悄然出现,众筹平台也因此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筹平台需要“扫楼式筹款”,甚至不惜以“提成”的方式鼓励扫楼。据媒体 道,众筹平台的地推人员每单提成最高150元,也会有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唯有开源,才有活水,病人的立项成为了众筹平台获取流量的关键,而一旦获取流量,资金的活水便会源源不断。
更加糟糕的是,商业化的公益所瓦解的并不仅仅是人们对于企业的信任,更多的是对于公益、慈善的热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