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在“全民拍”爆料 络心理咨询乱象 专家提醒不规范的治疗会延误病情

据爆料人反映,自己曾在医院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靠药物治疗。然而,她在松果倾诉平台倾诉时,一名“咨询师”表示,抑郁症不用就医、吃药,依靠心理疏导能够治愈。她相信了对方,并支付了高额咨询费,病情非但没有缓解,还愈发严重。无奈之下,她又去了医院,经过一年多的系统治疗最终痊愈。“身边很多病友也曾使用类似的咨询平台,但收效甚微。”

“所谓的‘疏导’和医学上的心理治疗不是一个概念,心理治疗是一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具有严谨治疗流程的治疗方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从抑郁症诊疗的角度来看,轻信所谓‘疏导’能治愈抑郁症,会延误治疗。不规范的心理治疗甚至会带来心理伤害,加重病情。”

——倾诉效果难服众。在知乎上关于“心理咨询”的问答中,一名 友说,自己从松果倾诉上找了一位“倾听者”,对方声称是“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购买了几次服务后,二人加了微信。“倾听者”提出,每月向其支付300元,对方将提供长期疏导服务。然而,缴费后,对方却对承诺只字不提;电话沟通时,也只言片语地敷衍。

“面对线上倾诉服务软件缺乏资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用户有权向相关机构投诉。若用户因咨询而被误导,耽误病情或受到其他损害,也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寻求民事救济。”北京金理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韩冰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有待考量,他们能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有待商榷。“若大众确需通过 络应用寻求心理疏导、释放压力,可以在下载相关软件应用前,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开发商的资质、涉诉情况,再衡量此软件应用是否值得信任。”韩冰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据韩冰介绍,倾听者即使确为心理咨询人员,面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也应当建议患者就医。对于平台,则应从更高层面规范运营、加强监管,对平台虚假宣传、倾听者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

当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疑惑时,黄薛冰建议,要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确诊,轻信 络上的各种信息,可能会导致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