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软件要革打车软件的命?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2013年,打车软件兴起,人们发现一种更为便捷的出行方式,打车软件市场陷入群雄混战。一年过后,打车软件遭遇严寒,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限制打的软件使用。时至今日,打车软件在以现金补贴的方式烧掉24亿现金之后,终于没落,而另一种打车应用——拼车App走上历史舞台。

打车软件:成也风云,败也风云

2013年,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出现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利用手机APP召唤空闲的出租车,类似于免费电招,安装同样APP的附近出租车司机在看到信息之后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订单,乘客可以采用加价的方式优先获得乘坐的权利,这种打车方式显然对双方都极其有利,因此迅速地在这些城市蔓延开来。

打车软件的时兴,与现下城市交通状况有关,日益拥堵地城市使得人们出行不易,而打车软件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这个问题。人们选择打车软件,就是因为它能以最低的价格,让乘客跟司机双方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打车软件最火的时候,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手机上几乎都安装着好几个打车应用,哪个应用有单就抢哪个,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然而,打车软件的问题也暴露得很严重,乘客爽约、司机挑单等情况屡屡发生。市场不规范,是打车软件最严重的问题。

为了规范市场,今年5月,交通部明文规定,打车软件需规范使用,列入政府监管内容,而在此之前,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已经严厉控制打车软件的使用,打车软件为了自保进行烧钱大战,用户省的钱,都是打车软件出的,而这些钱最终也烧完了。打车软件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价格优势,但是,一旦这种优势失去,打车软件就成为鸡肋。

拼车软件:切勿重蹈打车软件覆辙

就在打车软件进入寒冬的时候,另一种交通应用正在悄悄崛起,那就是拼车软件。与打车软件类似,拼车软件也瞄准大都市中希望快捷出行用户群体,以拼单的方式促进交通出行。

拼车,顾名思义,就是几个不同目的地的人通过协商之后乘坐同一辆车,采取AA制或者按照距离长短付不同的车费,从理论上而言,这种方式会被打车软件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在价格上可能比打车软件更低,毕竟车费还是乘客分摊的。

按照目前拼车软件投资者们的预想,使用拼车软件能够大幅度降低乘客的乘坐支出,毕竟打顺风车总比单独叫个的士要便宜得多,而且拼车软件与打车软件的优势在于它并没有限定只有出租车司机能够接单,私家车车主安装这些应用之后也能接受其他人的乘坐请求,甚至自己都能发出邀请拼单,分摊一部分的油费。

不过,理论只是理论,拼车软件中的问题,甚至比打车软件还要严重。首先,打车软件至少还能起到监督作用,的士司机接单后如果没有及时达到,系统就会判定为拒载,将的士司机列为重点监视对象,多次拒载之后可能就封禁他的帐 ,不再提供打车应用功能,但是拼车软件无法做到这一点,对私家车司机的约束力太弱。

其次,拼车途中产生的纠纷问题,拼车软件也无法解决。假如在拼车过程中出现车祸,乘客受伤,责任应该如何界定?车主临时有事,要求乘客下车,这又该如何解决?这都是拼车软件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跟打车软件一样,拼车软件尚不属于政府监管,而能够预见得到的是,政府终究是要发布政策法规,规范这个市场,而拼车软件是否会重蹈打车软件覆辙,一蹶不振,这些都是拼车软件现在都该好好想想的问题。

无论是打车软件还是拼车软件,都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在方便背后,又藏着多少隐患呢?这也许要靠软件本身、乘客、司机等方面共同解决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9月8日
下一篇 2014年9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