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行、平常购物消费,即便再精明的消费者总会百密一疏,不小心就会被坑一把。若是那些只光顾一两次的店铺还说得过去,认准了招牌直接拉入黑名单就好,最让人心塞的莫过于打着做生意交朋友旗 的商家,暗地里却狠宰熟人一笔,多少都会让人心里窝火。万万没想到,现在连“精通”读心术的大数据也沦为部分应用软件宰熟客的新工具,真让人防不胜防。
熟客有优惠?大错特错,电商普遍“杀熟”
近年来,通过 络订票、联系餐饮旅宿或者是海外购物早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而且为了与消费者建立更好的关系,各大消费 站的会员开通服务也是越来越容易申请,抓住的就是顾客认为老主顾有特价的心理。不过最近有 友就发现,自己常用的旅行服务 站提供的某常住酒店的房间价格与新用户显示的价格有着近百元的差价,新用户300元就能订到的房间,自己却要380元才能预订,让他体会到了被大数据保存消费记录后的坑爹经历。
而遭遇到和这名 友类似情况的 友其实不止一位,不少 友反映,自己在 约车软件上和朋友预约了线路长度和车型相差无几的订单,但朋友使用软件的频率比自己少,收费竟然也比自己更便宜,给人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就算是同一个用户,甚至会出现两次搜索结果不一样的现象,同一张机票后一次搜索得到的票价竟是前一次的两倍。普遍应用大数据让互联 消费变得更方便贴心的同时,居然还会有“杀熟”的老商业模式,消费者无奈感慨,“劫持”了我们一举一动的大数据,最终不过是商家精准赚钱的工具吗?
大数据暴露个人隐私,杀伤力最大莫过于“懂你”
老实说,国内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挖掘用户搜索记录、聊天信息和行为判断等方面算得上是十分宽容了。前几年大数据刚开始推广时,大多数人对日常信息的采集都不以为意,可能还会因为才和朋友聊完某种想买的商品,手机软件不用搜就能收到推荐而感到暖心。现在多种“杀熟”现象看来,大数据只是表面上为顾客服务,实际用途已经在商家的操纵下变了性质,一下子寒了消费者的心。毕竟被坑一次两次事小,个人隐私暴露事大呀!
事到如今,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都赖在大数据的头上,好比刀是凶器,也是工具,发挥什么作用还得看这主人怎么使用。不过这件事恰好给国内消费者提个醒,欢迎互联 新技术可以,但也别盲目追捧,成了商家眼中的“软柿子”。相关的监控部门也应该尽快出手,制定相关政策监控大数据用途和严控差别定价,大数据才不会继续当奸商们的“背锅侠”。
关注【金十数据】头条 ,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财经大事件、掌握最流行的赚钱秘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