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琐谈?之四)
? 卢 愚
窗外,难得一见的雪花,在零零星星飘飞。
为了远离嘈杂的”抖音”声,我躲进封闭的阳台,拿起一张审读 样。
这时,小孙女举着手机跑过来说: ” 快看奶奶啊……!” 我循声望去,只见手机屏幕在音乐中闪变着一一
一会儿,老伴一袭长裙在云端飘舞;
一会儿,她的容貌,从苍老到中年再到青年,迅速变幻;
一会儿,她又和一个陌生男子并肩合唱……
我知道,她这是托了手机里科技软件的福: 抠像,换人,换脸,换景……任何人手机里都可以装上这样的软件,所以女人们才对它趋之若鹜!
觉得可笑、可喜之余,我忽然又感到了可怕一一这么方便的变造技术,要是被人用到”新闻”里可怎么办?
这应该不是我的”多虑”!
古往今来,科技的每一步前进,都会出现双重效应: 既给人类带来进步和福祉,也会带来谬用和罪恶。从火药发明到核子科学,从指南针到卫星定位,莫不如此。
科技的使用价值,又可以随着不同人的立场、品德而变化。这就像古人熬出了饴糖,老实的柳下惠说这可以养老,而他的兄弟盗跖却说,这可以粘开门拴偷东西!
我国的假新闻,也是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2O世纪的假新闻,主要是通过文字来编造。那时候,人们奉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什么事情,拍张照片就可以决定其真假。
进入21世纪,发明修图软件和抠像方法后,假新闻照片不断出现,拼接、换景、变色、添物、移位,手段不一而足。笔者参加多次全国新闻摄影评比,评委们常常为1张作品是否经过”PS”,争执不下,派人调查,费力伤神。年年都有获奖作品,被人举 造假而取消资格。不过,那时人们对影像能够活动的视频,还是高度信任的。
随着 络新媒体的出现,新旧媒体加强融合,采用多种表现手段的融合型产品越来越多,短视频大行其道。这时,视频深度伪造技术也随之出现。
这种称为”Deepfake”的技术,可以把任何人的语速、语调、音色等信息,综合成声音模型; 凭着一张照片,就可以制成人的活动影像。进而变造出的假新闻视频,效果十分”逼真”。2019年2月, 上曾出现将朱茵的脸换成杨幂的事,当时无人发现,轰动一时。
更严重的是,这种变造技术制成的假新闻,尚没有十分准确的鉴别方法,会引起一系列麻烦的纠纷。前不久,笔者曾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麻省高校的专家,用他们的技术,对我省”周老虎”轰动一时的林中虎照,进行了再分析,认为照片是真的。这和我国专家的意见相反,至今难作结论。
就拿刚刚过去的2020年来说,年初出现的假新闻,《浙江十万只鸭子远征巴基斯坦灭蝗》,就是用民用鸭场的鸭子图像变造而成。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视频《15名党员跳江抢险》,是盗用了部队抢险的视频变造而成。
这些所谓先进科技在新闻领域的滥用,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有的被用来攻击个人,有的影响群众思想的稳定,有的甚至歪曲引导舆论。
2018年,有三位专家,对推特上12.6万条真假新闻,进行了大数据对比评估。结果发现,假新闻的转播人数和扩散范围,大大超过了真新闻,速度还快了6倍!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为假时假亦真”。 络变造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尤其是,这种技术运用的通俗化、低门槛化,会使整个传播领域,面临难以估量的危险。
我们当然期盼有更高层次的鉴别技术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对这种潜滋暗长的危险,保持高度的警惕!
2021-1-30 傍晚匆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