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苏中、苏北农村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年轻人大都去了城市、集镇或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打工。
人在“外向行”,乡村在凋敝,而动物却向乡村大量集聚。最突出的现象是,喜鹊越来越多,苍蝇更是“嗡嗡乱舞”,几乎已成为乡村公共卫生安全一大隐患。
端午三天假,又回农村。不管是吃饭的餐桌上,还是聊天的晒场上,苍蝇总是一群“不速之客”,蝇营狗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拍之再来。城里朋友问,何不装上纱门纱窗?答曰:满眼苍蝇挡不住,总有一群漏 来。有的村里,大碗喝啤酒时,一口下去能喝到两三只苍蝇,那家伙比人还贪杯,冷不丁地就“紧急迫降”。有人夸张地说,在农户养鸡场附近,说话不要张太大嘴,小心苍蝇误入。
苍蝇,传播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四害”之首,这些年怎么会“蝇”丁兴旺?熟悉农村情况的朋友一致指向乡村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主要是养鸡场。鸡粪的处理不到位,给苍蝇滋生提供便利条件,而鸡舍的温热环境,可能更适宜蝇蛆安全过冬。苍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宽松,而农村又缺少城市的病媒生物密度监测、防蝇措施和灭蝇条件,所以它们肆无忌惮,横行乡里。
在农业农村部门工作的一位朋友早已注意到“苍蝇问题”,他正准备提交一份 情民意 告:在生态宜居的前提下,如何推进科学养殖。他的粗浅想法是,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产业规划;二要运用发酵床等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三要转变思路,就地解决畜禽粪便科学合理利用问题。更长远的考虑,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资本,鼓励大企业下乡规模化养殖,让小农户变身成为农业工人。
“苍蝇问题”,表面上看是环境整治问题,背后或是产业规划问题。我从乡村出来,只能简单抛出问题,问题的解析、解决,还要寄希望于那些真正关心“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略知一二的是,国外乡村生态治理有方案可借鉴,我们需要解决的到底是观念问题,还是投入问题,又是一个问题。——避免走过场,更是一个问题。
苍蝇在飞舞,喜鹊则在欢唱。田间地头,时时可见“喜鹊大会”,数百只喜鹊,成群结队,喳喳交流,旁若无人。乡间流传一个说法,喜鹊叫,喜事到。可以推测,喜鹊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天天喳喳叫,家家门前叫,还稀罕它吗?又哪来那么多喜事?
喜鹊“家庭群”的日渐扩张,得益于生存环境的改善,一是农药污染少了,二是非法捕鸟没了,现在麻雀等鸟类在乡村也空前活跃。喜鹊多了,麻烦来了,它们往往对农民田间种植的瓜果群起而攻之,不是啄出小洞眼,就是吃出大窟窿。 上随便一搜,喜鹊“偷”瓜等同题新闻很多。公然窃取农民劳动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农民们只好自行研发防护装置: 状袋状,土法上马,防备偷吃。有 道说,一些大面积种植西瓜的地区,采用的则是驱鸟剂或数码语音驱鸟器。
不过,喜鹊倒是“逼”出一道农家新菜。我的一名学弟最近回老家,发现地里尚未成熟的西瓜已被喜鹊啄出好多洞眼。他父亲不急不恼,先将西瓜切除破损部位,然后去皮,切片,再像处理冬瓜一样,最后烧出一锅西瓜汤。舌尖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冬瓜的味道,又有点西红柿的味道。——是不是有清热、利尿和消肿的作用?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以往,生瓜、嫩瓜或是半生不熟的瓜,都被当作垃圾一扔了之,有时也会切碎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智慧的农民变废弃物为新菜品,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或许从此要多一道菜:西瓜汤或炒西瓜。西瓜摊贩和超市水果区也可公开叫卖生西瓜了。——过去的惯例是,“不熟不要钱”。
喜鹊与苍蝇齐飞,先进与落后共存,真实的乡村,令人亦喜亦忧。回乡偶见,或是坐井观天,以俟爱农支农者得焉。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回乡偶书”,欢迎来信分享关于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周云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