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再喜欢也斗不过大众喜闻乐见,戏曲界“雅“与”俗“的百年PK

戏曲,一般多看几场,稍微了解点历史文化故事,再加上戏曲演员的精湛技艺,多多少少能看懂些,当然啊,戏曲和一般的电视剧电影相比,还是有一定门槛的,而根据时代的变迁,戏曲也越来越被人视为”阳春白雪“化,可有趣的是,戏曲也曾分为”雅“和”俗“,这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因为很多人觉得戏曲都是”雅“的。

戏曲的”雅“和”俗“,还要从清朝宫廷说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皇上和大臣们都把昆戏捧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在加上名剧《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问世,更使昆曲如日中天,当时,别的什么腔什么调在它面前都是弟弟。

”花“和“雅”的概念大概出现在乾隆后期,有人问了,这“花”和“雅”到底什么意思?简单明了,那个时候的文化人就是把昆曲视为“雅”,昆曲以外的那都是俗!

从一些文献中也能了解当时人对戏曲态度——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看到没,昆曲为正统,其余统谓之乱弹,这很清楚的表达了他们褒贬之意了吧?

花部诸腔虽然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首先昆曲在当时就难学,士大夫的数量也少啊,而其他腔呢,民间艺人自发的唱啊学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

清代乾隆后期,南北各种戏曲声腔剧种聚集于北京,出现了“花部”与“雅部”声腔剧种之间的较量与争胜,史称“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对宫廷艺术的挑战。

民间艺术终归是民间艺术,它词句通俗易懂,还非常热闹有趣,被大众喜闻乐见,而昆曲呢,很多词语晦涩难懂,还非常的“文”,“花部”不断壮大,给雅部以冲击,同时那些民间艺人博采众长,又从雅部那里吸收借鉴艺术营养以壮大自己。

“花雅PK”大体经历了四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弋阳腔vs昆曲。弋阳腔早在明万历年间便流播到京师并进入宫廷,弋阳腔大多数曲牌与昆曲无异,昆曲的剧本直接拿来,弋阳腔也能唱,这就形成了弋昆相间、弋昆并列的局面,统治者看弋阳腔影响力那么大,干脆也变成皇家御用腔调了,也就成了“雅部”了。

第二个回合,弋阳腔继续消弱昆曲地位,秦腔、皮黄乘机加入战斗。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魏长生,这个人带着秦腔进京献艺,一时轰动,甚至要把弋阳腔和昆曲都要压倒了,统治者慌了,于是下令让魏长生改唱弋昆,魏长生觉得形势不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又去了扬州、苏州等地火了一把。

第三个回合,徽班一路北上,一边攻城掠地,一边学习对手,取得决定性胜利。它们以徽调中的二黄和汉调中的西皮为基础,并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及其他地方小戏和民间曲调的营养,熔铸成皮黄为主的京剧。

第四个回合,京剧遇贵人。这个贵人就是慈禧,在她的大力扶持下,当然,也可以说是淫威之下,京剧博得了群众的喝彩,扎下了很深的根基,出现了作家层出、剧目猛增的盛况,夺取剧坛的王冠,就这样,京剧成了新的”主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