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深圳启用“电磁导航”治肺癌,盲区也能定位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下称“协和深圳医院”)胸外科应用最新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帮助一名54岁的女性肺结节患者刘红(化名)进行早期肺癌的确诊,仅用20分钟就将肿瘤精准切除。目前,患者已平安出院。

查出肺结节两年,一直无法确定是否良性

两年前,刘红在深圳一家医院体检查出左肺有感染,右肺有磨玻璃结节。随后,她一直在该院进行抗感染的治疗和定期随访,但治疗效果并不佳,也无法确诊右肺的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2019年11月26日,为求明确诊断,刘红来到协和深圳医院就诊。胸部CT显示,她的左肺有团块状的阴影,右肺有磨玻璃结节,大小约12mm,情况都跟两年前差不多。

协和深圳医院胸外科医生接诊后,高度怀疑她的右上肺为早期癌,左肺病变也不排除恶性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一般大于8mm的磨玻璃结节极可能是早期肺癌,需要切除,而且她左侧的病变为良性还是恶性,需要活检确诊。”协和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陈开林说。

经患者和家属同意后,胸外科团队决定用最新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一次性帮助刘红解决难题。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肺癌早诊、早治“利器”,能对肺内微小结节进行精准定位、定性和精准切除。其优势在于采用了“GPS”定位系统,并配合了超细导管,探头可以根据事先的设定路径,精准地到达普通检查设备无法到达的地方。

“‘GPS’导航突破了支气管镜仅能到达段支气管的技术瓶颈,相比支气管内超声,可以到达肺部的盲区,定位盲区的病变。同时,与经皮穿刺技术相比,也没气胸、出血的风险,更安全,更精准,并可对双肺多病变进行多点多次采样。”陈开林说。

借助该设备,医生可以“无死角”地对病变处进行观察,并直接活检取样,对原本无法定性的病变,进行确诊。此外,在“GPS”导航下,对需要手术的小肿瘤还可以局部注入染色标记,术中可精准切除病变,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肺切除。

“GPS”系统精准定位,20分钟切除肿瘤

11月29日,刘红的手术在医院杂交手术室进行。手术由陈开林主任及古琳医生等组成的电磁导航团队负责,为刘红进行左肺病变的活检取样和右肺肿瘤切除手术。

术前,团队利用电磁导航“GPS”软件系统对双肺病变位置进行了精心定位,并设置了精准的导航路径。术中,在“GPS”系统指引下,磁探头按照既定路径,到达左上肺病变内,获取组织送病理活检。随后,又在“GPS”系统指引下,磁探头顺利到达右上肺后段磨玻璃结节附近,并顺利注入染色剂标记,在单孔胸腔镜的帮助下,精准切除右上肺肿瘤。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手术切口仅为3cm,创伤小,几乎没有出血,肿瘤切除也只用了20分钟。“‘GPS’导航对于患者这种肺部疑难病变的诊断、双肺多发结节的处理、以及定位困难的微小结节切除等,能实现快速诊断及治疗的一站式处理,降低了手术风险,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使创伤减至最少,术后快速康复。”陈开林说。

术后的病理检查显示,刘红的左上肺为“炎性病灶”,即肺炎;而右上肺为“原位癌”,也就是早期肺癌,所幸得到有效及时的根治。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一周后就痊愈出院。

肺结节筛查有什么用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列恶性肿瘤的榜首。肺癌发病较为隐匿,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一旦患者有症状,80%已是中晚期。

“肺癌是可防可治的。”陈开林说,肺结节筛查能显著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几率,治疗效果非常好。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目前公认筛查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能查出小于10mm的微小结节,这样发现的肺癌,90%以上都是早期,可明显减少肺癌患者的死亡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1月9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