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9年,年薪20万的邓刚突然辞去工作,决定以钓鱼为生。
那时20万可以买下武汉中心城区200多平米的大房子(当时的房价1000元/㎡上下),放到今天值500多万元。这样的高薪,绝大多数人都可望不可即,只能羡慕嫉妒恨,而28岁的他为了钓鱼,却说辞就辞了!
他的这个决定让家人、同事们震惊不已,连那位因钓鱼而和他投缘的上司,也觉得不可理喻。
而邓刚作出这样疯狂的决定,导火索的正是他的这位上司。
在遇到这位上司之前,邓刚不过是一位钓鱼发烧友而已。
邓刚出生在三山三水的湖北黄石。
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钓鱼爱好者,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两个月的假期总攒到一起休,几乎是在江河水库的岸边钓鱼度过的。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邓刚很小就是父亲的跟屁虫,总缠着父亲一起去钓鱼。
有时,父亲不愿意带他,他便会哭闹着央求母亲说情,就这样,他钓鱼上瘾了……
父亲假期结束后,邓刚就约上一帮年龄相仿的小屁孩,结伴到河边钓鱼,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鱼阎王”(鱼见了他就像见了阎王),家乡各处钓鱼的水域,哪里水深水浅,哪里的鱼大鱼小,有哪些鱼等鱼情信息他都了然于胸。
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父亲每次放假回黄石,都要央求邓刚做向导,当参谋,还好吃好喝哄他开心,生怕“参谋长同志”临阵倒戈,或者撂挑子不干。
那些日子,他们父子之间经常在实战中,相互切磋、相互帮助、互相学习,钓鱼技艺日益提高。
随着年龄渐长,邓刚也不得不以学业为重,毕竟,钓鱼只能当爱好,不能当正业。
1995年,24岁的邓刚大学毕业后,进了总部设在黄石的湖北美尔雅集团公司上班,职场顺利,薪资不菲。
让邓刚没有料到的是,自己钓鱼的特长,竟然让自己钓到了一位贵人!
二、
公司有位上司,同样喜欢钓鱼。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爱好钓鱼的公司领导,无意中得知了邓刚也爱钓鱼,便在自己受邀参加的一次业余钓鱼赛上,带邓刚打下手。
在准备阶段和比赛中,邓刚也不负所望,展现出了惊人的钓鱼天赋,表现得十分专业,让上司刮目相看。
因此,不久,职场新人邓刚很快受到重用,得到提拔,工资很快涨,一年时间不到,就坐到了销售总经理的位置上……
1996年,在领导的启发下,邓刚开始接触竞技钓。
时年25岁的邓刚,天赋异禀,但任督二脉却尚未打通。那时他在水边,经常能够遇到一位屡钓屡中的中年人,不禁心向往之,十分仰慕。
一番搭讪,得知此人名叫侯成胜,早年曾在广东东峻台钓班学习,是中国钓坛常青树,国内“50后”钓界的“六大金刚”之一,后来成为了邓刚的启蒙老师和步入“钓坛”的领路人。
邓刚在侯成胜的启蒙下,开始刻苦钻研竞技钓,每有训练或比赛,头天晚上就会准备到深夜,把渔具鱼线组装得尽善尽美之后,还要反复检查好几遍,直至满意了,才会安心上床睡觉。
也是在那里,邓刚认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同门师兄徐银舟,日后,他们不仅一同在各类钓鱼比赛中并肩作战,还成为了事业上的合伙人。
1997年3月,全国第三届“钓王杯”钓鲫赛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在师父侯成胜的鼓励与带领下,邓刚“虎头虎脑”地参加了。
这次赛事总共有180多人参加,他是年龄较小的一位。比赛开始后,邓刚闷头钓鱼,全然不顾左右周边的选手们钓了多少,也没怎么关注自己的战绩。
第二天晚上就是颁奖典礼,主持人站在台上,从第十名开始念起,每念完一个名字,下面就上去一位领奖,拍照,合影,然后轮到下一位。
此时的邓刚正陪师父在台下安心“吃瓜”,压根不知道自己会获奖。
等台上主持人念到第三名邓刚时,他心里一惊,不禁抬起头来问师父:“这人怎么跟我同名同姓呀?”
侯成胜哈哈大笑道:“因为你的名字太普通了呀。”
结果主持人在台上不怎么耐烦了,再一次大声喊道:“请来自黄石的钓鲫选手邓刚,速到主席台领奖!”
邓刚跟师父面面相觑,师父先反应过来,一巴掌拍醒他:“还不赶紧上去领奖!”邓刚一激灵,赶紧一溜碎步,小跑上台……
令师父、主持人还有当晚所有参钓者都没想到的是,黄石选手邓刚自从这一溜小跑之后,竟一路火花带闪电,跑出来一位最年轻的“中国钓王”……
三、
首战得胜,大大激发了邓刚对钓鱼比赛的兴趣和斗志,也尝到了获胜的喜悦。两个月之后,他就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钓鱼俱乐部杯”大赛,荣获团体和个人双第一。
1997年9月,邓刚又参加了“松下通讯杯”全国钓鲫高手赛,取得个人第六名的成绩。这一年十月,他又参加了第三届“钓王杯”决赛,获个人第八。
作为一名“新兵蛋子”,却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全国性的钓鱼赛事中四战四捷,可谓卓尔不凡,战绩骄人。
但在1998年,邓刚却只参加了一场比赛,只获得了第二届“俱乐部杯”赛的第四名。
因为这一年公司的业务特别火爆,连总裁级别的“钓友”领导都亲自上阵,忙得不可开交,邓刚这样的销售经理就更忙了,不得不全国各地到处奔波,哪有时间去钓鱼呢?
付出就有回 ,那时,邓刚的年薪竟然达到了20万元。
1998年除夕之夜,邓刚终于放假。不巧天降大雪,手痒痒了好久的邓刚,好不容易熬到大年初一天亮,他在全家人的反对声中,急不可耐地收拾好家伙,骑着自行车一溜烟跑去江边钓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这首唐诗,差不多可以形容当时的景象。
鹅毛大雪让他3.6米长的竿子抛出去,都看不到浮漂,只能将竿子收到眼前。就是在这样的大雪中,他钓了一天鱼,过足了瘾,回家时,邓刚才猛然发现自行车竟然不见了。仔细一看,原来是被雪盖住了……
经过了一个月的苦苦思考,邓刚最后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辞去年薪20万的高薪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钓者。
家人不理解,同事不理解,连亲自提拔他的“钓友上司”也不理解。他们都认为邓刚大年初一钓鱼,冻坏了,魔怔了。
因为当时最为优秀的职业钓手,年薪也不过2万左右,还都是些拿过国家级钓鱼大赛证书的大神。
那个时代没有 红,也没有发达的粉丝经济。邓刚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自己到底能不能靠钓鱼养家糊口。
“钓鱼上司”问他辞职后有何打算,未来就靠钓鱼养家吗?
邓刚无言以对……
四、
不自由,毋宁死。
因为对钓鱼太“上头”的邓刚,早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感觉自己一定能当好职业钓手,认准了这件事,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了。之后,他只能频繁地参加各类钓鱼比赛,靠奖金来补贴家用。
正因如此,初入江湖的邓刚,钓法非常凶悍,上鱼率奇高。寻常比赛,他往岸边一坐,便能给竞争对手们一种气场上的震慑,仿佛这位年轻的钓者就是为胜利而生的。
1999年是他大丰收的一年。第15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手竿第三;第三届“俱乐部杯”,团体第一、个人第三。
那一年的“老鬼杯”全国赛,师父侯成胜也参加了,师徒一下子变成为了竞争对手。同台竞技,师傅如果输给徒弟,就太丢人了,而侯成胜似乎也早有准备,在传授技术方面,就偷偷“留了一手”,没有教邓刚“双钩分饵”……
好在另外一位来自北京的钓友,不辞辛劳带着他,连夜买来磁铁和铁皮,仿照师傅侯成胜的装备,自制了一个分饵盘,并迅速练习了这方面的技术,学会了拉饵钓法。
结果,那次“老鬼杯”,邓刚竟然拿了第一名,奖金10000元。而师父侯成胜尽管“留一手”了,但最终在赛场上还是输给了徒弟邓刚,屈居亚军,奖金只有3000元。
多年以后,只要提到师傅侯成胜,邓刚总要说师傅开创的拉饵钓法,不仅对钓鱼竞技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对鱼饵产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简直把师傅夸上了天。
此后,邓刚凭借着惊人的钓鱼天赋,不断师从高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很快,如有神助。
在“松下杯”“俱乐部杯”“海豚杯”“钓王杯”等赛事中屡获冠军。年仅30岁时,邓刚就晋升为“钓王杯”开赛以来,年龄最小的“中国钓王”,成为了钓鱼江湖里的王者。
随着邓刚等钓手钓鱼技术的不断提高,曾经在钓鱼竞技中,台湾团队包揽大奖的局面也被他们打破。甚至自诩钓技高超的日本钓鱼高手,看过邓刚钓鱼之后,都甘拜下风……
然而,在职业钓手圈子里威风八面的邓刚,也有自己的烦恼。
最开始的时候,妻子对他是有很大意见的,因为他常年在外钓鱼,“敬老爱幼”的所有担子,都压在她身上,另外,最初几年,邓刚钓鱼获得的奖金也不太多,和原来在公司薪酬相比,简直上天壤之别。
很多朋友对他也不太理解,认为这不是正经营生。所以,邓刚只能敬而远之,内心十分孤独,埋头精进技术,直到几年以后,混出点名堂,才敢和这些朋友联系。
2002年,邓刚在武汉成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俱乐部——天元竞技团,这意味着从此他可以自己组队参加全国比赛,收入也逐渐高了起来,一年可以达到三四十万元。
随着邓刚在钓鱼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大,每逢大赛,酒店和赛事现场,都会出现欢迎和祝福他的横幅标语,都是铁杆粉丝和追随者们自发送来的。
鲜花、掌声、欢呼、奖杯和追光灯,催生了邓刚创业的想法。
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