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比软件难,但为什么硬件待遇不如软件?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硬件明明比软件更难,国内的硬件技术也不如软件,为什么硬件工程师待遇还不如软件?

下面分享几位 友的回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01 回答1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963577/answer/1827737240

这个问题总体上主要由两个方面影响。

一、从业人员数量与公司需求的相对比例,也就是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二、行业特点,人均利润高低。

供需关系

从影响大小上来说,个人觉得第一点更重要一些,是决定从业人员薪资的主要矛盾。在资本主义 会中,劳动力和土地、机器、原材料本质相同,是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之一。(没错,你只是个工具人。)

所以,和原材料一样,劳动力价格遵循市场上的供需原则。

题主所说的职位技术门槛影响供给,而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需求。

互联 本质上是处理信息数据的行业,它的原材料是信息,产出也是信息。从二十世纪末 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相关的需求一路飙升。那么此时,需求便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人才的培养供给是梯度的,需要时间。就算某些软件工程的职位门槛相对不高,也不会像简单劳动一样,有手就能干,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实际限制了供给的数量和速度。

阶梯式线性增长的供给难以赶上呈指数爆炸式增长的需求,进而在较长时间内造成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这种状况便直接反映在了软件工程的整体薪资上。

接下来说说硬件行业。硬件是软件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负责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相当于是信息行业的基础设施。

一台手机上跑的应用成千上万,你每天使用它浏览的信息,使用的应用,获取的服务,有可能就已经产生了几百块的价值,但这台几千块钱的手机却可以用上几年。

硬件不会直接面向互联 业务与数据应用,不会与数据本身的价值产生直接关联。

应用的更新速度可以飞快,但只要硬件能够满足其数据处理的基本需求,那么作为工具来说,就是合格的。这就是基础设施与应用之间的差别。

作为基础设施的硬件行业,其本身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与业务关联性没有很强,所以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也就限制了从业人员需求的增长。

所以,即使某些硬件工程的门槛高,也架不住需要的人少呀。

行业特点

下面说说软件与硬件,或者说互联 与实体制造业各自的行业特点。

之前我们说过,互联 本质上是处理信息的行业,而信息这个东西是没有物理实体的。实体的物理物品,生产需要工厂,运输需要飞机铁路。

但是信息的获取,生产,运输的物理成本极低,只需要有限的服务器、基站、终端,便可支撑大量的数据服务。

这就造成了互联 的一大特点,扩张的边际成本极低。

对于实体制造业,每扩张一倍,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其他各项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机器成本,土地成本等等)至少也要扩张一倍,考虑到效率的因素,扩张的边际成本甚至是在增加的。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

但对于互联 而言,相同的信息与服务,提供给一个人与提供给一万个人,物理上可能仅仅只需要增设几台服务器,而且过程可以十分迅速,但此时其业务规模就已经扩张了一万倍。

可能几十个人的互联 企业就可以在全球提供千百亿的服务价值,同样互联 公司营业额可以在几个月时间增长上百倍。而实体制造企业却鲜有类似的消息。

边际成本低,较少的从业人员可以创造出很高的利润,互联 公司在人力这一方面便可以更加不吝惜投入。

而且,互联 行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垄断。市场上耳熟能详的那些垄断企业利润更高,也助推了这几家公司人员的薪资。

综合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整体上软件薪资高于硬件的现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