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刀与钉钉

年前回老家,在叔父多年不住的老屋里见到一口铡刀。那一刻,我立马想起一句话:铡草不要夯汉,只要高抬猛按。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也就二十岁左右,虽然身体瘦弱,但也少不了年轻气盛。那时,我平日在学校,周末回老家石榴园住。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去爷爷家,看到院里放着一口铡刀,旁边有一大捆青玉米秆,看样子是要铡玉米秆喂牛。由于缺人手,爷爷只好坐在马扎上抽烟。我便自告奋勇说:我来铡吧!

爷爷抬头看了我一眼,说:“还是让你四大回来铡吧。”我心想:他是嫌我力气小。这一点,我承认,可也不至于连个玉米秆也铡不成吧?

我捋了捋袖子。爷爷看出我想一试身手,便把烟一掐,说:“那你就试试?”

“中!”我也是毫不含糊。

话音刚落,我便提起铡刀,等爷爷往铡刀下放玉米秆。一刀下去,用力不小,但玉米秆里好像还藏有什么木棒似的,还剩那么一点儿铡不透,只好返工。等我铡第二刀的时候,爷爷说:“你抬哩太低了,再高些。”

本来我个子就不高,抬高不太舒服。心想:铡草要的是力气,与抬高不抬高有多大关系呀。我不好当面反驳,只是稍微抬高了一点点儿。

又铡了几下,还是费力,仍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与顺手。

“再抬高点!”

“要不,你铡吧?”。

我是想和他换换岗位。

爷爷说:“那不行,放玉米秆更得小心,入不好还弄住手哩,你还是铡吧!铡哩时候要抬高点儿,往下摁哩时候猛一点儿。你没听人家说,铡草不要夯汉,只要高抬猛按?”爷爷站起来,边说边示范。

噢!好一个“高抬猛按”。再次掂起铡刀,果然省力又高效。

事后想想,这个“高抬猛按”也许与物理上的减小阻力臂或加速度什么的有点儿关系。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民,不一定听说过这些术语与原理,但实践起来却运用自如。生活这本大书里面的学问深着呢。

之后,我便记住了这个“高抬猛按”。因为,这里面有做事的技巧。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伴随着二0二0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人们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眼看开学在即,为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孩子们学习的影响,上级要求开展“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活动。学校便安排老师们在微信群里布置、检查、统计等工作。虽然繁琐,但与白衣天使英雄们的“逆行”相比,绝对安全与轻松多了。于是,微信群里多科教师的“轮番轰炸”,学生及家长上传的作业,疫情的统计等,让老师和学生在微信群因不停“爬楼”而开始头蒙。

此时,钉钉软件步入了我的视野。

钉钉较之于微信,有直播授课(视频会议)优势,并且可以保存回放。下载之后才发现,它的提交批改及统计功能对老师也许更有用。以前在微信群里,老师查看学生作业是“爬楼”,学生完成作业用“接龙”,找着找着就会烦,接着接着就会漏。有了新软件,这一切都变得“so easy”。

刚开始用时并非一帆风顺。我用的是钉钉里的“家校本”,这是钉钉推荐的在线提交作业的路径,提交、批改都挺方便,缺点是无法导出参与学生的电子名单。但学校每天都要上 ,我总不能天天让学生再在微信群里接龙吧?

我想起了“高抬猛按”,试图寻求“省力高效”的途径。

思来想去,摸索用里面的“打卡”功能。钉钉里的“打卡”本来是为使用者养成优秀习惯养成而设计的,但它却有“数据导出”的功能。我只好“歪用”打卡了。虽然中间也出现小障碍,但想出一些方法就解决了。这样一来,还真实现了“省力高效”。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越感。看到有些家校共育群里仍在不停地发布,查找,统计,甚至晒辛苦,我感受到了用对工具,善用工具的好处。

铡刀与钉钉

古时的师生没用过钉钉,现在的人们也鲜见铡刀。然而,对于人类而言,他们都只不过是工具。诚然, 上不少学生给钉钉差评的,还有人创作了《你钉起来真好看》等恶搞歌曲。我们大可一笑了之。既是工具,各有利弊。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德道经》云:“知时识势,适时用势,借事助势,以势造势者智也。善用势者譬如猛虎加之羽翼,翱翔四海”。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我们不能只凭激情,充当“夯汉”。而要在实干的基础上,多想想“高抬猛按”,善假于物,适时用势,达到“省力高效”的效果。不是吗?

二0二0年农历正月廿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