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中国民众的低碳生活实践

新华 北京10月14日电题:“绿”意盎然:中国民众的低碳生活实践

用一杯醇厚香浓的咖啡开启新的一天是许多都市人的日常。但你想过剩下的咖啡渣有何用处吗?最近,一种以咖啡渣为原料制作的吸管悄然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街头,收获不少好评。

“咖啡渣吸管相比于纸吸管对环境更友好,使用感也不错,我会主动取用。”北京市民王小姐说。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正在云南昆明举办,中国提出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2020年关于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 告指出,中国居民对于“低碳”的熟悉度和认同度较高,既能够从“责任”和“利他”的角度看待低碳行动,又逐渐开始建立起“低碳”和“高品质生活”之间的关联。

植物染料旧衣改造、环保旧物创意拼贴……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25岁的云南姑娘刘璐就进行了一次低碳实践。她在昆明再生市集组织了一场“环保材料旧物创意拼贴手工坊”活动,用巧思变废为宝。

“纸、塑料、旧衣物……把你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保留下来,通过拼贴的艺术去思考、去再创作。”刘璐说,这不仅是环保理念的传递,也是一个开发想象力、探索生活之美的过程。

作为可持续环保服装设计师,刘璐在市集上还带来了许多经她改造的旧衣物。

“经过苏木染色的吊带和外披,成衣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红色,还带有植物的香气。”黄檗、紫草、石榴皮、核桃皮等天然原料经过简单的浸泡、煮沸就能摇身一变为染色剂,一件件旧衣物由此重获新生,就像“赋予了它们第二次生命”。

刘璐和志愿者们一起制作的植物染色布艺拼贴。(受访者供图)

“前几年‘快时尚’很受追捧,现在人们渐渐关注‘慢时尚’,开始追求时尚的可持续和绿色环保。”刘璐观察到,无论是身边的同行还是消费者,都开始聚焦时尚领域的可持续理念,“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趋势”。

“过度使用塑封包装、‘买买买’之后再‘扔扔扔’,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看似不起眼,实际对环境危害很大。”为让更多人了解“零浪费”的环保理念,北京姑娘余元2016年创立零浪费无包装店铺,希望通过自己的绿色实践影响更多人。

“近两年能明显感受到顾客环保意识的提升,比如选择布袋置物,自带玻璃瓶来购买洗护产品等。”余元说,如果人们把“零浪费”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在生活中不断尝试,会发现绿色生活其实很简单、很快乐。

除了“零浪费”店铺,贩售各种二手商品的交易集市也受到热捧。

线下二手市集也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在北京多抓鱼二手市集,河北游客傅女士赶在下午开市时进场,不知不觉就在漂流图书区逛了快两小时。

“市集主打可循环理念,鼓励二手闲置物品再流通,从场地布局到经营模式都很新颖。”她说。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王锋认为,随着“循环”“可持续”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种类繁多的二手交易能够合理消化闲置、有效分配资源,既能够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又能够避免供给过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去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COP15,中国宣布“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大举措。

在这场持续不懈的绿色行动中,中国的成绩单已十分亮眼: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的目标。中国民众也正继续践行低碳生活,为了共同的未来,贡献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9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