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有些手机软件长了另外一只眼在窥探我们?

近日,不少 友在视频软件平台刷短视频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有时在微信或其他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上查找或分享一些内容后,再打开这个软件,就能够看到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视频。“它是怎么知道我刚才在微信上看了什么的?”

是不是短视频软件长了另外一只眼,在窥探我们?

“仿佛有人在背后盯着我”

市民陈女士发现,一周前,她在微信里打开了一个视频链接,浏览了一个朋友上传的作品。“我觉得挺有趣,就顺手转发了。”

而紧接着当她再打开这个视频软件时,软件竟然第一个就向她推荐了这个朋友的其他作品。“我仔细看了看,这个朋友在两个App里的 名都不一样,它是怎么发现的?”

陈女士还表示,当时她注册视频软件时,只是绑定了自己的微信,软件提示她绑定后会获取她的微信昵称及头像,“难道还能获取我的朋友圈吗?”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购物APP上,微博 友“piupiu”反映,自己在购物APP上搜索相关产品,再打开手机版的 页,下发的广告区域里就出现了同款产品的推荐信息,“仿佛有人在我背后盯着,挺不自在的。”

归咎于大数据用户画像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手机软件是不是真的在“偷窥”用户隐私?

如今,很多APP上都会有广告,这些广告内容为什么恰恰就是我们“种草”的东西呢?“现在有很多大数据营销平台,可以实现跨平台、跨屏幕的推广。”该业内人士分析道,“比如你在某购物 站搜索过一件商品,购物 站在大数据营销平台上投放了广告,就会把你的用户数据传到平台,平台通过积累的用户数据与广告进行自动匹配,找到用户‘感兴趣’的广告,在接收广告的APP上进行精准推送。”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信息被获取?很多人认为,使用APP的时候,不注册总可以了吧?“即使用户不注册,很多APP依然可以获取用户信息。”因为安卓和iOS系统的安全体系不一样,这一问题在安卓系统中暴露得更加明显。该业内人士表示,“用户在安装APP的时候,会跳出来一个用户须知,一旦你点了‘同意’,APP会获得很多权限,但如果你点‘不同意’,你根本无法安装这些APP。”

“但如果客户选择‘同意’APP获得其隐私数据,APP会用这些用户数据做什么,并没有及时告知用户。这些用户的隐私数据也有可能会因为贩卖、黑客盗取等途径被泄露,不排除被不法分子获得并利用的可能。”

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用户在其他平台看见的内容,另一个软件就能推荐相似的信息,极有可能是这两个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共享的关系,那么,这种行为属于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吗?

吕敏表示,不少APP在安装时要求获取用户国际移动设备身份识别码、 络设备硬件地址、用户定位和通讯录等,也是一种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同时,如果该软件在收集这些信息时没有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甚至用户若不同意他们收集信息的条款就不能够安装,也属于一种霸王条款。

面对众多APP纷纷“越权”,吕敏建议用户尽量使用知名厂商的APP,并在安装后关闭APP“资费相关”和“隐私相关”的大部分权限,才能尽可能避免自己的隐私被窃。另外,为了自己的相关权益不被侵犯,建议仔细阅读隐私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