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图书馆之旅

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觉得有点好奇,“大千”是什么意思?那就看看凯文先生怎么说吧。

大千世界

去往大学图书馆三楼小说区的路径蜿蜒曲折,两旁的书架上沉睡着成千上万本图书。我的手滑过书脊,厚的、薄的、小册的、大部头的、旧的、新装订的。我一时兴起抽出一本破旧的栗木封皮书打开。记录着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说道。

博尔赫斯说:“大千”[注释](有人这样称呼这座图书馆),是由数目不定、或许是无限多的六边形回廊组成,回廊之间以巨大的通风井相连,四周是低低的护栏。六边形回廊的每面墙有五个书架,每个书架有格式统一的三十五本书;每本书有四百一十页;每一页有四十行,每一行有大约八十字,它们是黑色的。感觉图书馆就是一个八卦图的形状,书成梯形状摆列,并且无论书是如何千差万别,都是同相同的要素构成的:字母、拼音、逗 、句 、空格组成,并且图书馆里面没有两本完全一样的书,并且书架记录了二十多个拼写符 的所有可能的组合(数字极其巨大,但并非无限)。

在“大千”图书馆中,如何去搜索图书呢?如果图书馆是有序的,这就意味着(很可能)容纳其中的书籍也是有序的。这是肯定的,书的排列是有序的,“好”书籍之处的拓扑[注释]样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图像。它是一个星型的拓扑结构,图书馆的每一本语法健全的书都静静地呆在一个隐蔽起来的中心。中心点是这本书;紧紧包围着它的是这本书的直系摹本;每一个摹本都仅是标点符 的改变而已——加一个逗 ,减一个句 。

山脉

也可以把这样一圈圈的环想象成山脉的等高线地图。这个地图代表了地势的连贯性。唯一一本极佳的值得一读的书位于山之巅;往下是数量更多的平庸一些的书籍。越是底层的书越平庸,其形成的环带也越大。这座由“凡是能算作书”的书构成的山体矗立在广袤的、无差别的无意义之平原上。

那么,找到一本书就是一件登上有序之顶的问题了。只要我能够确定我总是在朝山顶攀登——总是朝有更多意义的书前进——我必然会登上可读之书的顶点。

正如“方法”所料,我找到的这本书周围是类似的伪书籍所形成的巨大的层层同心环。然而这本书尽管语法正确,内容却令人失望,乏?味,沉闷,毫无特色。最有意思的部分读来也像是很蹩脚的诗。唯独有一句闪现出非凡的智慧,让我一直铭记在心:“当下往往不为我们所见。”

“方法”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分析,那么“方法”就是我们这一切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进化”的各种东西。

然而还有更惊人的:我曾经把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当作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个人梦(一个虚拟现实),然而我越读就越入迷,渐渐体会到他的图书馆是真实存在的。

图书馆

三十年前,非图书馆员们在人类制造的硅电路中揭示了博尔赫斯图书馆。富于诗意的人们可以将图书馆内鳞次栉比的无数排六边形回廊和门厅想象成刻印在计算机硅芯片上的由晶格线和门电路组成的复杂莫测的微型迷宫。拜软件所赐,电脑芯片用程序指令创建了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这个首创的芯片采用与其配套的显示器来显示博尔赫斯图书馆中任何书籍的内容:首先是1594 区段的一段文字,接着是来自访者寥寥的2CY区的文字。书页毫不延迟地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屏幕上。想要搜索容纳所有可能书籍的博尔赫斯图书馆——过去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你只需要坐下来(现代的解决方案),点击鼠标就好了。

不论是模型、速度、设计的合理性还是电脑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生成一个通往博尔赫斯图书馆的入口来说没有任何不同。博尔赫斯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尽管他会对此很欣赏:不论采用什么人工方式来实现,所有的游客到达的都是同一个图书馆(这就是说容纳所有可能书籍的图书馆是相同的;不存在伪博尔赫斯图书馆;?图书馆的所有摹本都是原本)。这种普适性的结果是任何电脑都可以创建出容纳一切可能书籍的博尔赫斯图书馆。

[注释]

大千:文章中借用了佛教“大千世界”之“大千”。英文原文为universe,意为“宇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