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北京10月21日电特稿:湄公河畔,中国减贫理念开花结果
告别雨水河水,喝上洁净的自来水;告别泥路土路,走上宽敞的水泥路;告别茅屋草屋,住上漂亮的新房;告别外出打工,家门口劳动创收……在中国扶贫专家的帮助下,湄公河畔的一些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迎来幸福生活。
湄公河畔,中国精准扶贫、志智双扶理念开花结果,造福百姓。
(小标题)村民走上致富路
中国在第17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议实施“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并据此自2017年起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启动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中方将这3国各两个村作为试点,派出扶贫专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区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村民能力建设等活动,为东亚国家减贫提供示范。
如今,斯雷占塔靠卖蘑菇和蔬菜,每天有折合十几美元收入。“现在我不用去金边工作了,在家干活就能养活我和孩子,也有时间照顾他们。中国专家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对未来有了希望。”
4000人用上自来水、82户接入电力、71户房屋重建、190户房屋改建、132户新建厕所、500户用上省柴灶、200户实施庭院经济、80户搞起小米椒种植、28户从事高温蘑菇种植、40户成为养牛示范户、新建2个洗洁精加工厂……两个减贫示范村的数据,印证了中国对柬埔寨减贫事业的贡献。
同样的减贫故事也出现在缅甸、老挝。2019年11月,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90余名代表考察了缅甸内比都市达贡镇埃羌达村。他们纷纷称赞埃羌达村为国际减贫合作树立了标杆。
在老挝万象市版索村,副村长坎占说,中国不仅援建了路、桥、医务所、教师宿舍、教学设备以及配套的电力设施,还在村民当中开展了织布、种玉米和养牛等培训。
(小标题)精准扶贫有妙招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中国“精准扶贫”模式在湄公河畔落地生根。
在柬埔寨的两个减贫示范村,80%的村民没有土地。对有土地、房前屋后有空闲地的农户,中方规划实施了养牛示范、种植高温蘑菇项目;对既无土地又无空地农户,则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发展庭院经济——盆栽蔬菜。
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袁刚说,专家组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把援助资金用到关键节点上。3年来,项目成功示范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为柬埔寨农村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了很好借鉴。
缅甸埃羌达村是移民搬迁村,多数农户无耕地,难以发展种植业。中方专家深入调研埃羌达村的情况,和缅方项目管理人员、村民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发展养殖业、实施科学养猪项目是符合该村实际的一条增收措施。
中国援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成员杨鹤松说,埃羌达村养猪示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村民的养殖技术,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项目同时通过向周边村寨销售优良品种的仔猪,带动周边村寨养殖业的发展。
在老挝版索村,中方为村民量身定制的织布项目受到欢迎。49岁的尼·坎帕冯萨说,村里约有21户加入织布小组,通过织布一年能收入大概五六百万基普(1万基普约合1.1美元)。
(小标题)志智双扶出成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和致富本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在湄公河畔,中国志智双扶理念带来实际成效。
中国扶贫专家既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又组织村民“走出去”开阔眼界。版索村副村长坎占参观过中国的一些脱贫示范村,了解了广西的旅游扶贫、梯田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等项目。村里一些去中国参观过的家庭都对种植养殖项目跃跃欲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