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 技术诞生 50 年了,它发出的第一条信息只有两个字母

1969 年 10 月 29 日当晚 10 点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在与 60 公里外的斯坦福研究所进行计算机连接测试。

当时,操作员查理·克莱恩(Charles Kline)尝试输入「LOGIN」指令,但系统在他刚打出「L」和「O」两个字母后就宕机了。

数小时后,工作人员重新调试了设备,两台计算机终于实现了远程连接,「LO」也成了首个经由互联 传递出去的信息。

这也宣告了互联 时代的来临。

▲ 图片来自:The Conversation

和很多我们所熟知的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史一样,互联 技术能够在大众市场得到发展,离不开它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这个军事机构叫做「ARPA(先进研究项目局)」,归属于美国国防部,他们早在 1960 年代就开始研究信息共享的问题。

受到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当时美国军方急需一种新的通信手段,来解决多部门信息沟通不对等的问题,并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抵御核导弹攻击的体系。

▲ 图片来自:Dbhurley

最早接到该任务的是一位名叫利克莱德(Licklider)的研究员,他也是 ARPA 计算机科学部门的第一任主管。早在 1960 年,他便在自己的《人与电脑》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构想,即未来所有计算机都会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就像是昆虫会为无花果授粉一样,两者应该是共生的关系。

不过,在这个构想形成之前,利克莱德就离开了 ARPA。之后接手的是来自 NASA 的鲍伯·泰勒(Bob Taylar),他找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在美国西海岸的 4 所大学施行了第一个计算机 络连接实验,成功组建出之后著名的「ARPANET 络」,也被视为互联 的前身。

某种程度,ARPANET 络是一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但如果没有它,现代互联 格局可能要更晚才形成。

▲ 最右边那位就是拉里·罗伯茨。图片来自:Vanityfair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于 ARPANET 络设计出的 TCP/IP 通信协议,自己架设了一个名为「NSFNET」的新局域 ,并将全美各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并入其中,也为互联 技术由军用转向民用打下了基础。

到了 1990 年,ARPANET 停止运营,NSFNET 成了美国当时唯一的互联 系统。它于 1994 年摆脱了政府主导转为商业化运营,伴随着同一时期诞生的浏览器 Mosaic 与 景,以及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设计的万维 基础,每一个拥有联 电脑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 站、域名和超链接相互连接。

▲ 当时组建 ARPANET 络留下的档案纸,还留有时间。图片来自:Gizmodo

定义现代互联 的许多 站和服务也在万维 的第一个十年里相继诞生。比如亚马逊自 1995 年起便开始在线销售图书,Google 的第一次搜索服务也出现在 1998 年,而苹果则在 2003 年推出了 iTunes。

今天,互联 与计算机技术已经给现代 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缩短了人与人的沟通距离,改变了我们获取、接受信息的方式,但同样的,它也带来了像隐私安全、虚假新闻等负面影响。

2018 年,当时参与设计 ARPANET 络的拉里·罗伯茨接受 《纽约时 》采访时曾表示,他觉得现在现代互联 的最大隐患就是安全:

「我设想有一天可以将某种软件植入到 络中,专门用来遏制各种 络攻击,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自己也一直在朝这方面摸索,但还拿不出解决方案。」

但事与愿违,同年 12 月 26 日,罗伯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去世,享年 81 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26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