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贸公司),有个菠菜汤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每一位员工。
1995年,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兴贸公司的工人放松了质量意识,给国内一家火腿肠企业供应的玉米淀粉因灰分超标,导致火腿肠出现质量问题。兴贸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聚泉在查明原因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交代厨房不要清洗菠菜直接带着泥巴入锅,并将公司品管部、采购部、生产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请到食堂喝汤。到场的人因为喝了这盆特殊的菠菜汤,进而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质量的重要。
至此,“谁放松产品质量,谁就是出卖工厂”“谁要砸兴贸公司的锅,就先砸谁的饭碗”的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质量理念,在兴贸公司全体职工中树立了起来。该公司还采取每季度树标杆的激励法,对先进工厂和末位工厂分别颁发“评比第一名”和“评比倒数第一名”,并当月兑现绩效考核,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工厂的积极性。此外,通过质量问题追根到底的考核办法,将产品质量与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谁损失谁买单,激发了职工活力。
于1993年7月成立的兴贸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淀粉生产的企业之一,目前在全国建有7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玉米淀粉、变性淀粉、玉米油、淀粉糖(麦芽糖、葡萄糖、糊精、果萄糖浆)产品。
质量管理“较真”
为确保产品质量,兴贸公司从玉米原料进厂、贮存到浸泡、脱胚、破碎、筛分、分离、脱水、烘干、包装直至成品出厂,严把数十道工序关。该公司对所购原料玉米按国家粮食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并索要凭证,绝不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料,严把产品质量第一道关。为保证粮食储存,兴贸公司为每个工厂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圆筒钢板仓,通过定期复检避免使用不合格原料。为获得玉米中淀粉与蛋白粉的最佳分离效果,公司进口了大型分离机。为保证产品过程质量稳定,公司对玉米浸泡时的温度控制、淀粉中蛋白含量的检测以及水分控制等关键环节,均结合自动化手段进行在线监控。
兴贸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借助“质量月”、工艺竞赛等活动,确保公司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总抓手,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日常检查,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控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兴贸公司一方面充分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定期对检测设施和装备进行检定/校准,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产品质检制度,重点抓好进厂、过程、出厂3个环节,在产品质量管控上实施“质量叫停”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兴贸公司还积极探索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全公司的导入和推广,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7个方面寻求改进,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完善绩效评价,使公司经营绩效进一步提升。
实施标准战略
1995年8月,具有远见卓识的王聚泉看中了玉米毛油加工精炼市场,投资建立了精炼油车间,生产玉米油用以出口。由于当时玉米油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王聚泉就带领企业制定了精炼玉米油企业标准,2004年开始在黑龙江青冈等地建立了玉米油生产基地,借助标准化管理,使公司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尝到标准制定甜头的兴贸公司,之后紧跟一流企业做标准,先后参与制定了淀粉细度、白度、酸度测定方法以及葡萄糖浆干物质测定方法4个标准,并参与了13个变性淀粉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使企业在国内具备了较强影响力。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兴贸公司地处沂蒙山区的沂水大地、滨州金汇、菏泽成武大地、黑龙江龙凤、黑龙江昊天、内蒙古玉王工厂接连建设,使得人员配备有些跟不上发展进程。面对这一现状,王聚泉作出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决策,要求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由经验型转向标准型。公司企管部在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GB15496国家标准有关要求,梳理业务流程,识别并编写了395个技术标准,完成了260个管理标准以及400个工作标准的编写,使每个岗位的作业要求有了规范。通过落实标准培训和考核,对每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实现了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企业标准化运行水平,物资周转率比之前提高了18.5%、库存率降低了22.6%、资金周转时间比以前缩短了8天。兴贸公司还将同业对标、指标评价体系中6大板块涉及的60个指标,分别在33个管理标准中进行落实,为公司创造间接效益3200多万元。公司也凭借良好的标准运行体系,成为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企业。
下一步,兴贸公司将围绕“做大玉米淀粉主业,做强淀粉深加工业,面向全球市场,打造世界名牌”的发展方针,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走科技强企、自主创新和现代化管理之路,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质量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