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硅谷”如何打造
——让“硬件”更硬、“软件”更软
主持人:
嘉 宾:
姜建春 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
王 军 省科技厅副厅长
吕永卫 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黄 峰 省国资委创新合作处处长
朱晓冬 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
符新伟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
刘兴胜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我们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0时代”。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陕西加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机遇。
创新转化,陕西“硬件”足够硬——重点大学和专家人才的数量、质量,技术市场活跃度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还拥有秦创原这样一个集成创新要素、促进孵化转化的高地。
“软件”足够好——投资环境、政府效能、服务质量等持续改善,创新发展的生态越来越好。
秦创原能否打造成陕西的“硅谷”?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符新伟:校企融合是世界通行做法,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一般是由企业资助或主导建立的。作为企业,主要是从科研前端介入,推动产出自己需要的创新成果。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要拿出对路的创新成果,还要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不断做强做优。
吕永卫:我省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深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集中在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发明专利来自企业。秦创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国有企业要带头在平台上提需求、找成果,同时引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王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省上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各类扶持政策落实落地,力求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良好态势。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
王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系到秦创原建设的成败。秦创原为科技人才搭建了创新创业、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要依托秦创原,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共育人才队伍、共建研发平台,合力开展技术攻关,努力产出和转化更多优质科技成果。
朱晓冬:作为教育部门,应深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建强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面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高水平秦创原建设。
黄峰:人才的范畴不只是领军人才,还有人才团队,团队背后不仅有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支撑,还有很多相关资源。
王军:人才引来了,还要用好。要积极推行科研项目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赛马制”和经费“包干制”等,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放权赋能、减负松绑,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市场能帮助科技转化 跨越“死亡之谷”
符新伟:技术研发有一个规律,技术成熟度在三成之前,往往政府投入较大;在七成以后, 会资本关注度较高。一般创新转化的断点,容易出现在技术成熟度三到七成之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死亡之谷”。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让资本围绕技术服务,推动更多资本和资源向成熟度三到七成之间的技术成果集聚,构建从投资学科到投资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使科技创新更加有效地服务经济 会发展。
姜建春:市场主导是秦创原的生命力所在。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就是引导市场主体与创新要素精准对接,让更多创新活动直接面向市场,创新成果直接应用于市场。
王军:创新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秦创原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在于坚持运用市场机制来汇聚各类创新资源,让创新端和生产端深度融合,催生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
良好科创生态离不开政府的营造
姜建春:在秦创原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好协调引导作用,重点是出好政策、搭好平台、做好服务,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刘兴胜:秦创原是人才和企业汇聚的地方。政府要支持建设猎头公司等各类中介组织,完善法律援助、知识产权保护、营销支持等平台,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保障,帮助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企业更好创新创业。
王军: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企、校地协作平台建设,建好用好“三器”“三池”“三市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大力建设离岸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器,更大范围发挥秦创原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秦创原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上合组织成员国等的合作,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省区的交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把秦创原建设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转化高地。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