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时,因为一场病导致耳朵失聪,60多年来,他一直靠写字与外界交流,并自学知识,创作出版诗词集三部,在第四部作品即将出版时,因为缺少经费,老人盼望能有爱心人士帮帮他。
老人叫邢思斌,是安徽阜阳市一名退休工人,今年74岁。通过写字交流得知,老人并非先天性残疾。是在十岁时因一场病导致了他耳朵失聪。图为6月17日,在书房里,邢思斌老人打着手语说,自己已经写作了四部诗词作品,其中一部新写好的诗集已经全部写好,并打成电子版保存在电脑里等着出版。
因为耳朵失聪,每次在上课时,只能看到老师的嘴巴一张一合,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无奈之下,小学只上了一年级的他选择了辍学。
1961年,邢思斌来到一所聋哑学校学习时,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在学习期间,他还自修了初、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开阔了视野。
后来,邢思斌开始喜欢上了写古体诗,由于自己在无声世界生活多年,许多字不知发什么音,初写时遇到很多困难。为此他通过查询《新华字典》,又买了《现代汉语韵典》等书籍进行摸索。图为6月17日,邢思斌老人在书房里埋头创作。
“成聩不憎命,但愧作凡庸。愿用一支笔,写尽方寸衷”,在一首名为《述怀》的诗中,邢思斌这样表述自己,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笔耕不辍50多年,创作古体诗千余首,光手稿就有两尺多高。
4年后,老人又出版了个人诗集《无声吟》。这本书是他多年创作的结晶,凝结着心血与汗水。
老人深知残疾人创作、发表作品的艰难,萌发了出版一本诗词集的想法。经过十余年的筹备,历经多次波折,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又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挤出经费,于2010年出版了《铿韵——中国残疾人诗词选集》。图为6月17日,邢思斌老人展示此前自费出版的三部诗集。
老人说,他心脏做过搭桥手术,要终生吃药。所以在他书房的书柜上,其中一格摆满了他的药品,但是多年来,老人一直坚持带病创作。
因为耳朵失聪,多年来,老人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靠写字交流。就是平时在家里与自己的孩子交流,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图为6月17日,邢思斌老人在一家商场内,靠写字与工作人员交流安装电脑软件的事。
老人说,这些出版的诗集卖掉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他赠送给了残疾人士和公益组织,已所剩无几。
如今,老人的愿望就是想重印这本书,但出版、印刷等都需要不小的费用。他的老伴卢阿姨说,家里住的房子是以前还原的,现在生活全部是靠着他们的退休工资。“家里人也想支持他,可是一时又真的凑不出那么多钱来。”
?没办法,老人想到了向 会爱心人士求助,希望自己的诗集作品能够出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