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已于7月25日下午
在澳门大学综合体育馆
落下帷幕
备受瞩目的大赛最高奖
“中国科协主席奖”
也已颁出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为本届大赛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的4名获奖者颁奖,他们分别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付愉、澳门培正中学的刘昭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梁天昊和来自瑞典的Charles Alexander Maddock。
4名获奖者中
有一位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
梁天昊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参赛和获奖心得吧!
澳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总结与收获
文/梁天昊
瞄准火星,至少可以跻身于群星之间
——题记
研究课题
《金属材料对抗酸雨腐蚀的智能“外衣”:对传统金属涂层的改进》
这一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我们赴澳门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作为第二次参加全国科创的参赛者,在七天的旅途中受益匪浅,结识了新的朋友,游览了澳门,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聆听了林鸣老师和丘成桐老师的讲座,学习了全国最优秀的项目,也争得了应有的荣誉。
收获与启示——
首先要明白做科研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区别了我们和伟大的科学家。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第一,在发现问题之前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就像在本次大赛的公共展示时间,我先是在在线展厅定位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逐个走访,我非常珍惜这么难得的交流的机会,往往在聆听他人的项目、拓宽视野的同时,我又能提出新的,或是连研究者都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激烈的讨论中,便又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了解前沿的知识,虚心地请教他人,才能突破固有的认知和限制,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在发现问题之前我们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知识储备的途径有很多,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不得不说,阅读刘慈欣的小说让我第一次对未来无比的憧憬,也引发了我对科学、未知的强烈兴趣,青少年往往是爱“幻想”的,而阅读科幻小说等文字让我们的幻想不再是空想。其次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文献或是学术期刊的阅读,人们总是说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文献是科学研究中的助力和阶梯,让我们储备更多知识,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如何恰当地解决问题?
由于青少年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力,提出的许多新颖的问题可能不亚于伟大的科学家。那么如何恰当地解决问题呢?
第一,我们要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下,大胆并大量的尝试和试错。我这次的项目中就包括了很多化学实验,人们常说Chemistry——chem is try。在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过程中,我有过犹豫,想过懈怠,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什么让孟德尔提早数十年发现遗传学定律而名垂青史,又是什么偏让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照亮了世界……正是这种锲而不舍和无畏失败的毅力。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做到的人绝不占多数。
第二,解决科学问题一定不能浅尝辄止,要对现象的机理和原因做透彻深入的研究。举个例子,这届大赛中我有幸了解到一位同学研究的声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模拟了大气环境,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改变声波的声压频率自变量等,得出了频率与降水负相关等结论。这个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近乎全新的,也让我眼前一亮。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当我问到这个现象的机理时,所给出的解释不能让我很信服,当我问到次声波对降水的影响时,研究者表示还没有做这一方面的研究,这当然很可能是研究者进一步想研究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做的是科研,不是科普,做科研的过程中应刨根问底尽可能的深入研究讨论。
致谢——
首先感谢母校人大附中对我的栽培,人大附中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感谢所有曾经教导我,激励我的老师们;感谢北京市科协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视,也感谢北京代表队的领队老师们和本次大赛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感谢所有北京代表队的同学对我的帮助和关照;感谢所有默默奋斗的科学家与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们。
最后,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父母,并希望科创大赛欣欣向荣,培养出更多 效祖国的创新人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