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书评

为什么我们一直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早起、读书、跑步到各种课程的学习,我们坚信严格自律、勤奋耐心、持续学习……然而这条成长路线并没有让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从而改变人生。

我们每天忙碌到感动自己,然而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只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不直接对外产出,不会让我们成为很厉害的人。

反之,如果我们投入外向成长,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我们就能参与 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认知驱动》告诉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如果你读书,那就可以写读书笔记、写书评、把自己看的书的内容讲给身边的人听;如果学外语可以试着帮别人翻译一下文章或教别人学习;如果学习办公软件,可以帮同事处理一下文件,或者教他们一些小技巧等等。

输出除了可以给别人带来价值,获得赞美产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你学习的效果。

1、写什么内容可以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五十年之后再看依然是有价值的;

2、这些价值能帮助的人越多越好,能解决的痛点越普遍越好;

3、用知识去创造价值,而非经验,因为知识不会过时,而经验容易狭隘和枯竭;

4、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底层的新知,打造自己的风格;

5、立足长远,慢慢积累,在过程中用所学的知识或产出的思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

如何能真正做成一件事?

01

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目标

“对于成长来讲,消除情绪、保持专注、提升行动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旦我们找到那件茶不思饭不想都愿意去做的事,我们的生活就会自带平和、专注、高效的属性。然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容易,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活在无目标的状态中。”

02

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成长的目标就不能只是“我想要什么”,而要多问“我能给什么”?比如“我想要”卖马赚钱,那“我能给”一匹大家都认可的马吗?

学会创造价值,就开启了成功之路,但想让这条路更宽阔更畅通,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常含利他之心。

《论语》有云:“无欲则刚”。不计私利,才能在做事的时候轻松地突破人性的“枷锁”,让自己拥有更大的能量,而不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因为不含私欲的利他之心,就是终极的成己之道。

有了利他心态,接下来重要的是,我们要像长期主义者一样行动。

看看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很多人的成就都源于长期主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更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但是很多人对创造力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想到或者知道的层面上,脑子里一想到成事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我们就会想放弃了。那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并且把事情尽善尽美呢?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过:“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

而周岭老师给我们的方法则是:“写下来”。

他解决为什么会给这样的建议:“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当我们有任何远大想法的时候,可能自己总会觉得实现不了。但如果我们把想法写下来,再一步一步地规划一条离实现想法最近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把模糊的难题给消除掉,说不定我们就能把想法给实现了。

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我们的目标应该永远放在做好、做得更好之上,这样才会离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周岭在本书的“结语”中这样写道,“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