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15层的中国女排新公寓大厦投入使用,女排姑娘们在拼搏中奋进,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提供细致入微的后勤保障,真正带给女排姑娘“娘家”的温暖。
全心付出助夺冠
1972年,漳州排球训练基地获批。为何选择漳州?漳州具有排球群众基础,气候温暖宜人,物产丰富,是著名的粮仓和水果之乡, 称“福建乌克兰”(编者注:乌克兰是当时苏联最丰产的地区)。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并不充分,但是基地提供给女排的食品供应一直充足,漳州还特批给基地最优质的马鲛鱼、螃蟹、龙虾等新鲜海味。
“基地差不多早上6点多就开餐,我们有时4点半就起床包馄饨,晚上还要保证夜宵供应。”1980年进入基地食堂工作的游永珠,和丈夫一起陪伴着女排姑娘们至退休,在基地度过了三十多个春节。“来的时候我20岁,1981年中国女排就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当时我泪流满面,再辛苦也不觉得。夺冠那天,长长一条鞭炮,从基地办公楼五楼垂到地面,放得噼里啪啦响。我们整个晚上都没睡觉,高兴了好几天!”
把最好的服务奉献给女排将士,这种理念在漳州基地传承至今。说起如今保障细节,基地副主任郑强,竹筒倒豆子一般娓娓道来。女排姑娘们来了,要走哪一条道路,有没有雨伞;训练中途要不要提供酸奶,吃一点香蕉、巧克力补充体力;按摩床摆在房间里还是医疗室;力量训练器械是否干裂、有无崩断,需要提前调试更换……
这样的服务细节,可以列出一长串。郑强说:“我们想把很多事情提前计划好,给她们最好的软件和硬件,真正让中国女排体会‘娘家’的温暖,心无旁骛备战东京奥运会。”
后勤保障像娘家
87岁的基地老主任钟家琪,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一头银发梳得齐整。其实他已身染小恙,但听闻采访,依然兴奋地回到基地。
让队员吃好,是基地工作人员当初关心的一件大事。女排姑娘们训练量极大,训练结束洗完澡之后十分疲倦,往往没什么胃口,只想喝酸梅汤。钟家琪担任基地主任后,注重让厨师“走出去”,送往全国各地学习当地菜系做法,还配合“引进来”,请外地厨师来漳州基地传经送宝。双管齐下,漳州基地培养出多名特级厨师。
图说:早期中国女排在基地训练。
漳州女排基地还完成全国所有体育单位第一次自助餐“尝鲜”。基地早期,漳州机场飞行员的伙食标准才每人每天2.5元,女排姑娘已达每天3.5元,但仍供应不起自助餐。钟家琪调来专业会计,先尝试“青椒肉丝”畅吃,再逐步开放自助种类,最终完成全面自助,让运动员的餐饮水准进一步提升。
1973年,严文忠入选基地厨房,为中国女排烹饪三十多年,对每位队员的口味都了如指掌。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谈起中国女排往事,他依然如数家珍。女排姑娘们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也是天南地北。土生土长的漳州人严文忠一开始并不擅长北方菜,他邀请北方厨师,为女排队员做面食、面点,自己则在一旁认真观摩学习。
图说:如今中国女排训练馆、全新落成的中国女排新公寓等,保障队伍更好备战大赛。
成为基地厨师长后,严文忠每次炒完菜,都坚持自己端菜上桌。他或是坐在一边观察女排姑娘们的饮食习惯,或是和她们拉拉家常,讲讲各自家乡的风味小吃,自己也学着做,让远离故乡的队员们品尝到家乡风味。如今,在基地从事餐饮服务的大厨,都是严文忠带出来的徒弟甚至徒孙。严文忠笑着说:“他们比我还棒!”
现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物质条件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是天壤之别,但女排精神永远不受岁月侵蚀。钟家琪说:“女排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女排精神也超越体育范畴,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