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Photoshop色阶+曲线的详细具体运用介绍

PS教程第16期

第一篇

PS色阶的使用原理详细解说

样图

1.色阶是什么:色阶就是用直方图描述出的整张图片的明暗信息。如图

从左至右是从暗到亮的像素分布,黑色三角代表最暗地方(纯黑),白色三角代表最亮地方(纯白)。灰色三角代表中间调。

大家可以看到,我这张相片暗部像素少,亮部像素也少,那么就是灰蒙蒙的,就是说对比度较低的照片。同理,其他的形式大家可以去推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修改色阶是什么:修改色阶其实就是扩大照片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指相机能记录的亮度范围),查看和修正曝光,调色,提高对比度等作用。曝光过度就会亮度溢出,如图:

曝光不足则会暗部溢出:

这样的照片就是不行的,除非是特殊艺术效果需要。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当调整过后,色阶就发生了断层,那是因为调整就是重新分配色阶分布状况,所以会引起间隙。

这样打个比方,比如10~20的东西,我们要将它变成0~30,那么自然中间会有间隙了。

这种间隙也是代表照片细节的破坏,所以才有人说,后期越多,照片破坏越严重了。

3.为什么是说扩大动态范围:

输入色阶和输出色阶本来是处于同样位置的,当我们调整过后,点击确定。

就变成这样了,和上面说的一样,比如10~20的东西,我们要将它变成0~30,那么自然中间会有间隙了,但是10~20的范围是10,但0~30的范围是30,那么就是说动态范围扩大了。

我们可以看到,暗部更暗了,暗部到亮部像素都有分布了,然后我这张照片的对比度就提升了。

4.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原理是什么:

大家可以看看,这是原图的直方图:

这张就是原图的直方图,让我们修改下,将黑色滑块向右移动到有像素的边缘,将白色滑块向左移动到有像素的边缘,例如,将黑色滑块移动到26色阶,白色滑块移动到222色阶,这表示要将26色阶变成0阶(纯黑),222色阶变成255色阶(纯白)。

那么,就是说,26色阶本来有一种颜色(假定成灰色),我们将它变成0色阶,就是黑色,那么整张图的灰色部分全部变成黑色了,所以会变暗,白色滑块亦然,所以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么整张图的对比度就上升了。

调整后如图所示:从黑到白的地方全部有像素分布了,而以前只是在中间有,所以现在有很黑的地方,也有很白的地方,所以对比度就上升了。

5.灰色滑块是干什么用的,灰色滑块指的是中间调,它可以改变中间调的亮度,是因为它左边代表整张相片的暗部,右边代表整张相片的亮部,当我们将灰色滑块右移,就等于是有更多的中间调像素进入了暗部,所以会变暗,反之亦然。

6.如何尽量避免色阶断层导致细节丢失?

在ps中,我们有很多图像模式可以选择,通常照片都是8位通道的,而16位通道蕴含的色域更广,我们可以先将图像转换成16位通道

再进行色阶的调整

出现了断层,那么我们再将模式转回到8位通道:

可以发现,断层就被填补了,尽可能的挽救了相片的细节。

第二篇

Photoshop曲线工具的使用原理详细解析

曲线作为重要的影调和色调调整工具,不仅存在于Photoshop中,在ACR,Lightroom甚至其他很多手机P图软件中都占据着显眼的位置,这篇教程是向脚本之家的朋友详细解析Photoshop曲线工具的使用原理,教程很值得大家学习,来看看吧

如果说直方图是摄影师的“X光片”,那么曲线工具一定是摄影师的“手术刀”了。

曲线作为重要的影调和色调调整工具,不仅存在于Photoshop中,在ACR,Lightroom甚至其他很多手机P图软件中都占据着显眼的位置。本篇文章,就将详细谈谈什么是RGB曲线,如何使用提亮压暗、黑白场、对比度,以及局部调整曲线等基本形态,调整一张照片的影调。同时,还会讲解如何把各种基本曲线形态组合起来,达到胶片、漂白、日系等等更复杂的影调效果。

曲线工具在哪?

曲线面板在Lightroom和Adobe Camera Raw工具中,都是紧接着基本面板的第二个面板,足以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在Photoshop中,我们一般会使用曲线调整图层来改变曲线。在PS中图层面板的右下角,第四个图标就是“新建调整图层”选项,点击后选择“曲线”,我们就可以新建一个“曲线调整图层”。

新建调整图层,而不是在原图层上直接改变曲线。优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方便的撤销/恢复所做的任意调整。曲线是什么?

RGB曲线调整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原图亮度的变换。

曲线的横轴是原图的亮度分布,从左到右依次是0值纯黑,1-254的中间灰色值,以及最右边255的纯白最亮值。横轴上叠加着一个直方图,显示出原图各个亮度上,分别存在着多少像素。

曲线的纵轴是目标图(调整后)的亮度,从下到上任然是0-255的亮度值。当中的那根线就是我们的“曲线”。当我们在曲线上任意取一个点,它的“输入值”就是它横轴对应的值,即原图中的亮度,它的“输出值”就是它纵轴中的数值,也就是调整后它的亮度值。

未调整的情况下,图像的曲线会是一条对角线,也就是横轴(原图)和纵轴(目标图)的亮度值相等。比如我在曲线上取了一个点,它的输入和输出值都是193。

如果我把这个点往上移动,可以看到这个点的输出值变成了232.这意味着原图直方图上那些193亮度的点,都被提亮到了更亮的232。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曲线的一个特点,当我们变动一个点的时候,旁边的点也会跟着一起变化,离调整点越远的点变化越小。这样使得曲线调整的图片,大多数情况都比较的平滑自然。

通过在曲线上添加控制点(锚点),我们就可以把曲线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影调效果。接下来我就会通过一些基本的曲线形态,来进一步的解释曲线。

一、提亮压暗曲线

提亮和压暗一张图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图片中所有点都加大减小同样的亮度值。比如下面这个曲线,就是把图像上所有的点亮度都提高了64。这样造成了2个不好的结果:

(1)图片的高光区域直接过曝溢出了

(2)图片的阴影和黑色区域亮度大大提高,使得图片黑场不足,严重发灰。

所以我们一般提亮图片都是用如下的曲线,把锚点放在中间调附近往上提。这样照片主要是中间调的亮度大幅提高。高光区域亮度提高较少,防止了过曝。阴影黑色区域提升也不多,较好的维持了图像的对比反差程度。

同样的,我们要压暗一张图片,也是用描点下拉图片的中间调。保护阴影区域不欠曝,让高光白色区域维持住对比度。

二、黑白场曲线

我们把照片上最暗的点叫做黑场,最亮的点叫做白场,黑白场的差值决定了一张照片的反差程度。通过横移和竖移曲线的左右两端,就可以加大和减小照片的黑白场差值。

比如下面这张图片就是一张灰蒙蒙的低反差图片,照片最暗的地方也只是亮度高达50多的深灰色,照片最亮的地方也只是200多的浅灰色。照片的黑色和白色区域完全没有像素。

所以我把曲线最右侧横向左移,此时原来亮度值(输入值)219的像素,全部被提亮到了255(输出值)的纯白色。照片中终于有了亮白的部分。

同样我在曲线最左侧建立一个锚点,横向右拉,此时原来亮度值55的深灰色区域,就全部输出成了亮度为0的纯黑区域。照片中又有了深黑色。通过这两步,我们加大了照片黑白场的差距,照片的反差就大大提高了。

黑白场差值大的图片一般层次丰富,鲜艳锐利。但是照片的黑白场差值并不是越高越好。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照片的黑场一定要是0,白场必须为255。实则不然,比如这张照片,照片的黑场是0,照片中有许多深黑区域,显得反差比较大,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在曲线最左侧建立一个锚点,纵向上拉。这样输入值为0的纯黑部分,亮度被提高到了38。照片中不再有纯黑,最暗的部分(也就是黑场)也是亮度38的深灰色,这样的照片看起来更加的朦胧淡雅,符合我们想要的气氛。

三、对比度曲线

对比度曲线,其实就是摄影里几乎人人皆知的S型曲线和反S型曲线了。

增强对比度曲线(S型曲线),其实就是在高光处建立锚点并提高,在阴影处建立锚点并降低,拉出一个像英语字母S一样的曲线。

仔细观察S曲线,或许我们就能理解到其背后的原理。前面的教程我们提到过,一张照片按亮度从低到高分为黑色,阴影,中间调(曝光度),高光和白色5个部分。其中中间调区域的过渡与细节最为细腻。可以看到S型曲线中间部分,输入和输出值变化很小。所以S曲线在中间调区域的影响并不大,很好的保护了照片细节最丰富的部分。白色和黑色区域在最两端,S型曲线对这些亮度区域的改变也不大,有效防止了过曝和欠曝溢出。S曲线主要是提高了原来照片中高光部分的亮度,降低了阴影部分的亮度,让照片的影调更加偏向硬调。因此S曲线在保护黑白色与中间调细节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照片的对比度,几乎成为了大部分照片必用的一步。

类似的,如果我们降低高光锚点,提高阴影锚点,形成一个反S的形状。就是降低对比度曲线了。四、曲线的局部调整

前面三个曲线形态都是作用在照片的全局。但数码后期的一个核心思路,就是局部调整照片不同的区域,让每个区域在展现出最好效果的同时不要影响到其他区域。比如这张图片,雪山和湖之间的草地一片漆黑,需要提亮。

如果我直接应用提亮曲线,草地倒是变亮了,但雪山(高光部分)和天空(中间调部分)一下子就过曝了。

所以我需要建立两个锚点,把提亮的高光和中间调部分重新拉回来。这样这条曲线就只提高了照片阴影部分的亮度。

在局部调整曲线时,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就是圆圈中那个手一样的图标,点击它之后再把鼠标移动到图像里面,鼠标就会变成一个吸管,同时在右边曲线面板里,会实时显示吸管所在点对应在曲线里的位置。单击吸管,吸管所在的点,就会对应成一个锚点记录在直方图上,方便我们调整。比如这张图,我想降低深色的山体的亮度,同时又保持住白色雾气的亮度。所以我选择“手”图标后,先在红圈1的山体处点一下,曲线中对应建立了1锚点。再在雾气的红圈2处点一下,曲线中就建立了对应的2锚点。

这样我下压1锚点,同时保持住2锚点,就只降低了阴影的山体区域,而高光的雾气则没有被影响。

在上面讲了RGB曲线是什么。通过提亮压暗曲线,黑白场曲线,对比度曲线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对他们的局部应用,就可以快速的调整一张照片的影调了。接下来谈谈如何把这几种基本曲线组合起来,调出复杂的影调效果。

同样的,三种基本曲线虽然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当我们把这些基本形态结合起来的时候,却可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复杂效果。

五、暗调效果曲线

下图是一张英国七姐妹白崖的照片,如果我们想让它更加的阴沉,仿佛世界尽头一样。应该怎么调整呢?

直接运用我们学过的压暗曲线,可以发现照片的中间调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的低沉影调。

但是这样的话暗部几乎一片漆黑,失去了细节。所以我在暗部再增加一个锚点上拉,相当于在暗部又局部的应用了提亮曲线。

这样虽然暗部细节回来了,但是阴影部分发灰严重,乌云已经完全失去了立体感。所以再在暗部建立2个锚点,叠加上一条S型曲线,提高暗部的对比度。可以发现天上的乌云内部的层次对比又展现了出来。

最后在高光区也建立一个锚点上拉,相当于在高光部分叠加了一个局部提亮曲线,重新恢复了高光的亮度。

这张暗调照片的最后曲线=全局压暗曲线+暗部提亮曲线+暗部增加对比度曲线+亮部提亮曲线。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理解了原理非常简单,三种基本曲线的一步步的叠加应用而已。

六、胶片效果曲线

下图是一张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3月9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