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欧洲,命运相牵,亲缘长远。今天,从“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对接欧盟提出的“容克计划”,中国和欧洲却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仅从2017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带一路”的构想,不仅为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复苏的欧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也让中国和欧洲日益结成同袍同裳的重要伙伴。
“融合”是底色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但在有着“工业技术风向标”之称的全球最大工业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却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融合”实际已经牢不可破。
IT巨头微软高调亮相工业展会,传统自动化公司罗克韦尔、博世等都在其“朋友圈”之列,充分展示出微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革命”姿态。
跨界融合趋势也推动中德企业合作从过去的生意伙伴发展成紧密的利益共生体。此次展会,华为表现出推动工业方向的决心,而这种转变成果主要得益于2012年华为与德国SAP合作,结合华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上丰富的专业经验和SAP领先的企业级软件产品,为市场打造全新解决方案。
中德企业合作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启动,但在上一轮的合作中,更多的是以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大企业。如今,无论是项目合作、技术研发,还是产业链合作,中小企业在这个重要的经贸关系中逐渐成为重要支柱。
“一带一路”是核心
中德关系越发紧密融合与中国 “一带一路”密不可分。虽然德国制造业强大,但只硬不软的劣势也显而易见,扼杀了创新和大胆的创业氛围,德国经济缺乏活力。德国希望通过扩大与“一带一路”的海上和陆上联系来获得新的商机。
德拉加齐汗水泥厂是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之一。水泥厂采用的钢构件由中国和德国合资的昆明安特钢结构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德国布雷纳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布雷纳钢构”)是安特钢构的参股企业,据了解,安特钢构按照德国标准制作,生产规模是德国公司的3倍。
集成思维是突破
企业间合作要想走得长远,“门当户对”至关重要。以液压启动密封件行业为例,“中国制造从2.0向3.0靠近,一些龙头企业可以做到3.0,和欧美大企业的差距主要在研发和材料上。”程晓霞说。
此外,“在这次跟西麦克一起参展的企业确定下来后,我们梳理了300多家企业的困境,在展会期间安排了‘中德工业4.0转型升级对接会’,邀请德国的‘工业4.0’解决方案的知名公司与中国企业对接。”赵睿说。
罗家福认为,这些其实是德国政府在做的事情,“工业4.0带来的这种跨界融合已经是每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必须要采取合作的方式。实际上在德国有60%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做4.0,去年德国经济部搞了一个项目,免费给一些中小企业提供4.0解决方案,包括地方的政府也给企业提供支持,这一点也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