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北京2月23日电 题:“万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监管“禁令”下仍有 贷平台诱导过度消费
每月工资仅五六千元,却要还款27000多元。26岁的小吴在11家 贷平台欠下近25万元债务。“根本还不起,已经没辙了,只能逾期,等着平台找上门来。”小吴无奈地说。
2020年底,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 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 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1月初,人民银行召开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以“零抵押零担保”“万元日息2元起”为诱惑
小吴第一次尝到 贷“甜头”是在上大学期间。追星、交女朋友,小吴的开销很大,而当时家里每月给他的生活费只有800元。他在分期乐 贷平台顺利地借到1000元,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小吴便深陷其中,借款金额越来越高,还款也开始力不从心。
“申请 贷太容易了,上传身份证、通讯录就行。即便有欠款,也不影响去其他平台继续借,除非资金链完全断了。”小吴说。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的算法跟踪。不少互联 平台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用户在 上留下的搜索、消费、浏览记录等,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商业营销。
无需抵押担保、“万元日息2元起”成为不少借钱广告的主打卖点。有 友申请贷款并使用后发现,贷款平台套路多,除了利息外,还有服务费、手续费;即使提前还款,也需额外缴纳手续费,实际年化利率一般在10%以上。
络消费贷款容易成瘾,给年轻人生活埋下隐患
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曾经遥不可及的商品、服务变得唾手可得,一些年轻人贷款成瘾、超前消费,也给自己的生活埋下隐患。
毕业没多久的“90后”王小姐说:“刚毕业收入低,但各大消费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我们觉得什么都买得起、办得到。即便知道要计入央行征信,也觉得影响不大。”
年轻人成为 贷消费的主力军。据广州互联 法院统计,涉 贷纠纷案件的被告近六成为35岁以下青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通 中披露, 贷案件被执行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0岁,不少是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
30岁的 友小幂在“豆瓣”上透露,她没有房贷、车贷,却欠下了高达30万元的贷款。从信用卡透支2万元后,她开始在滴滴金融、微粒贷、京东白条等15家 络平台借贷还款,如今欠款高达30万元,以贷养贷已难以周转。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上升至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这仅仅是正规银行渠道发出的信用卡相关数据。
困在超前消费里的年轻人负债累累,隐匿于经济发展上行阶段的 会金融风险也不断积累,其危害值得关注。
中国 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 告》显示,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为23.6个百分点。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化桥认为,过度消费、寅吃卯粮的文化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在信贷泡沫上堆砌起来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经济危机值得反思。
严管金融“伪创新”,树立理性消费观
业内人士认为,整顿借贷消费乱象,有待监管持续发力,促进互联 金融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要进行正确引导。
广州互联 法院法官刘启说,部分年轻人涉世不深,缺乏 会经验,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被 贷“套牢”,越陷越深;建议团组织、学校、 会组织设立援助中心,完善救济渠道。
去年6月,广州互联 法院组建了法官、心理专家、 工、青年志愿者等120多人的服务团队,为涉 贷年轻人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其遵法守信、主动履约,并与教育、民政、金融等部门共享青年信用档案,让青年感受到诚信有价、诚信有益。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借贷;如确需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不要轻易在不了解的 络平台申请贷款。
杨东认为,年轻人的一些消费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建议通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建立免息或低息的公益性贷款服务平台,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同时也为企业培育优质的未来客户,实现经济利益与 会利益的统一。(参与写作:徐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