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小编接着讲《参与感》的第二篇——品牌篇,了解“小米”做好品牌的秘诀。
点击链接阅读第一期内容:激发参与感——“小米”的营销致胜法则之一
二、让品牌之树悄悄在用户心里长起来
经典定位理论中,做一个新品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据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通俗的讲,就是这个新品类的创新点在哪里?
小米品牌的成功,首先在于“互联 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
黎总还特别强调,“定位”在操作层面上有两个重要变化:
1.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
以前做产品,企业的眼睛只盯着竞争对手。到了互联 时代,这种思维在前期可能有效,但到了真正做产品的时候,必须要更关注产品才行。
关注产品就是要做好产品,把产品做到极致,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比如在MIUI积累用户初期,曾有人建议黎总做一款MIUI专用的刷机软件,结果被黎总否定了:小米应该珍惜在发烧友用户中建立起的良好口碑,这个时候搞大规模推广会有损种子用户的纯粹性,得不偿失。
对此,黎总说到:
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
2.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
传统商人卖产品,是靠疯狂砸广告,对用户进行洗脑式的大吹大捧,这就是劈开脑海的方式;而小米卖产品,是靠口碑推荐,靠与用户做朋友,这是潜入大脑的方式。
比如小米做MIUI,先是从核心发烧友用户渗透下去。先让他们感觉到系统流畅速度快,接着是界面美观,然后有自动识别服务 、免费Wifi热点接入等生活功能植入,用户觉得越来越好用、越人性化,不知不觉就上瘾了。
其次,小米的成功在于太会“宠粉”了。
2013年,小米推出年度微电影《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其实是为了感谢当年MIUI发布第一个内测版本时的第一批100个种子用户。这100个用户的论坛ID还被写在了开机页面上。正是小米对粉丝的热情回馈,让MIUI的用户群进一步扩张,在14年的6月就超过了6000万。
对此,黎总引用了互联 思想家凯文·凯利的一段话解释这种“粉丝效应”:
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粉丝经济效应出现后,有的企业也看到了其中价值,但他们恰恰做反了,在开始做用户互动之前就刻意策划设计了粉丝群体名称等,反而让用户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感,这并不可取。
小米粉丝的共同名称——“米粉”是在用户群体中自发形成的。米粉们会经常参加小米公司举办的庆典活动,如“爆米花”、“米粉节”、“橙色星期五”等。比如“爆米花”活动的设计,就充分遵循了参与感的“三三法则”。
活动现场不做产品体验,也不打广告,就是让小米的用户玩在一起。举办城市也交给论坛用户投票决定,大家会一起聚餐、玩游戏、拍照和表演节目,有些资深米粉还能得到在聚会中走红地毯、在VCR中出镜的机会,真正过一把当明星的瘾。
最后,小米在凸显品牌个性、传播品牌价值方面做的太到位了。
“为发烧而生”,是小米一直以来的品牌战略,通俗的讲,就是“玩”手机而不是“用”手机。小米鼓励用户不要仅满足于接发消息等一般功能,还可以相互交流怎样用手机刷机装系统,怎样玩蓝牙遥控车、延时摄影等等。
为了更感性地呈现企业的品牌理念,小米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吉祥物——米兔。之所以选择兔子,是因为白羊座的米兔个性热情而有行动力,外表呆萌内里极客,拥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准备发布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司将重点放在“大概念”和形式感上,小米要求营销人员要对新产品的设计、技术细节了如指掌,再将这些卖点翻译成大白话写到PPT上讲给观众听。对此,黎总强调: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除了正儿八经地讲产品性能、供应商,小米还别出心裁地策划了很多搞笑的视频、段子。比如,为了证明小米手机的包装盒质量好,人踩上去都不会坏,小米安排了一对胖子员工——即“盒子兄弟”,叠罗汉站到小米手机2代包装盒上。后来,他们的这张合影成为米粉圈内的流行PS素材,增加了品牌的亲和力。
下一期,小编将介绍《参与感》的第三篇——产品篇,不见不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