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芒
今日,有消息称,“人人”复活了,并且在App Store上线了最新版本。
但鞭牛士在就此产品询问坊间用户的看法时,却发现这款昔日大火的 交软件,如今的校园用户却不知其为何物。
“没印象、不想用、封面很丑。”今年刚毕业的小刘(1995年出生)这么评价人人。
97年的小王也表示:“在学校听老师说过,但我们当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而今年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小壳(1999年出生)则直接反问鞭牛士:“人人 ?干什么的?”
据悉,App Store于本月23日,也即人人 (一款以校园用户为主的 交产品)被多牛传媒收购一周年,上线了“人人”App1.0.1版本。
上线之初,老用户一片欢呼。今日上午,刺猬公 曾就此撰文,截至其发稿时,App Store上有23条关于人人的评价,评分高达5.0分。
但据鞭牛士观察,几个小时过去,该APP的评论数涨到了56条,评分却跌至4.4。
“校内 ”的兴起
其实人人 也曾风靡一时,它诞生于2005年。那时候,Facebook刚上线不久,互联 在国内还未完全普及开来。高校学生是率先接触互联 的主要人群,这也是人人 一开始瞄准的目标用户,这从它最初的名字——校内 便可见一斑。上线几个月,校内 用户迅速突破3万人。
2006年,校内 被千橡收购,但目标用户依然是高校学生。2007年底,互联 方兴未艾,但校内 已囊括2200所大学,拥有1800万在校大学生用户和980万活跃用户。
2009年,校内 正式更名为现在大家更熟悉的人人 ,这也标志着其拓宽用户群体的尝试。但面向更广大的用户群体,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当时,在普通 民中间,QQ(空间)、贴吧、博客、论坛都相当活跃。
人人 的增长一直持续到2011年。也是那一年,人人 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互联 市值第三的公司。
人人 的衰落
但日渐趋严的监管,浇熄了人人 上大学生的热情。优质内容开始减少。
这并非它没落的唯一因素。
另一方面,到2011年,虽然人人 的用户已经由诞生之初的有且仅有高校用户拓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等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但其在已经参加工作的“ 会人”之中难以继续留存。而随着最早注册人人 的用户纷纷毕业,人人 的流量开始流失。
此外,持续亏损给人人 带来较重的盈利负担。据 道,2012年,人人 第二季度净亏损达2490万美元。盈利压力下,用户看到的就是泛滥的广告。
人人 内容质量降低、用户流失的同时,新的平台在兴起。
2011年, 会化问答 区知乎诞生。一开始的知乎采取严格的邀请制,注册用户以互联 领域及各色专业大拿为主。随着2013年开放注册,其用户暴增。而高校学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颠覆性 交软件微信诞生。
据人人 当时的CEO陈一舟在公开信中透露,到了2015年,人人 已经卖不出广告。在变现的阴影笼罩下,2017年,人人 大力布局直播交友,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流失。到卖身之前,人人 月独立登录用户数约为3100万。2018年10月,人人 以2000万美元卖身。
新“人人”的前路
“‘人人’是中国最悠久的校园 交 络平台,从2005年至今,有10亿注册用户,百亿动态和照片,承载了无数人青春校园的记忆……”
从APP Store上新“人人”的介绍不难看出,复活的人人目前打的还是情怀牌。这一招也的确吸引了一些老用户。从APP Store评价上来看,不止一个怀念青春的用户为它点了五星。
但不是所有老用户都买账。旧 被注销、找不回来,是大家吐槽的焦点。
“用户数据都没了你叫什么人人。”
但这并非“人人”面临的唯一困局。
“不用人人,我不知道它的功能是啥。”95年出生的小张告诉鞭牛士。
事实上,对于13、14年之后进入校园的年轻人来说,“人人 ”只是老师上课不时提到的一个不知所谓的名词。
“市场还是有需求。”一位业内人士谈道。
的确,人人 倒下之后,校园 交领域后起之辈不少,但都没能形成规模。而年轻人似乎也不再有使用校园 交产品的需要——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小红书已经占满年轻人的碎片时间。想要和校友联系,微信群、QQ群似乎都是简单快捷的方式。
情怀牌可以作为新“人人”一时吸引曾经用户的噱头,但对于一款功能只有“怀旧”的产品,用户使用频率注定不会太高。如何找到新的用户增长点,在一片红海的 交 络中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对人人来说依然充满挑战。
“人人 说到底还是在陈一舟手里。这款产品它之前做坏了,不换老板,什么都是扯淡。”该业内人士这样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