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钱被人骗光了!”8月4日,汪女士接到儿子小奇的电话。
原来,小奇迷恋 游,专门在一个手游交易平台购买了能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游戏账 ,结果被骗。
“一些未成年人被这些绕过‘防沉迷’的账 所吸引,不惜用金钱来购买成年人的账 或高分值的账 ,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江苏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王超说,在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越发严格的前提下,免限制需求却大量存在,而不少游戏交易平台,以租 、买 卖 作为主打产品,点开任何一款游戏,都可以买账 、换绑、秒绑,私聊信息在平台也可以查到。
购买游戏账 被骗
8月初,来自昆山的初二学生小奇随同学外出参加夏令营,爸爸妈妈让他带上智能手机,还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转账,并转1000元给他备用。
汪女士介绍,夏令营结束后,他们没有及时收回手机。在夏令营时,小奇看到其他同学都玩一款热门游戏,自己却没有账 ,于是在 上搜索了如何获得账 的方法。
小奇找到了一个叫“交易猫”的手游交易平台,看到购买账 需要用QQ 与卖家联系。随后,小奇加了卖家的QQ ,又互加了微信。卖家要求小奇先付200元定金,继而拿出各类装备供小奇选择,并以可提供避免“防沉迷”的账 抬高价格,但小奇把微信中所有的钱转账给卖家后,小奇却被卖家拉黑了。
汪女士和小奇向平台投诉并 警,却已找不到卖家。
汪女士说,小奇是从去年疫情期间在家上 课时开始迷恋 游的。他们虽然给孩子的电脑装了 络保护软件,但并没什么效果。“游戏公司只负责对个别游戏时间进行限制,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热门游戏之间切换玩耍,游戏时间设限形同虚设。”
无奈之下,汪女士只能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但是他有时还是会拿爷爷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有时也确实因学习、外出等需要,还要使用手机。
游戏账 交易乱象丛生
除了买家被骗,卖家被骗也频频发生。2019年2月,魏强(化名)在“交易猫”平台上看到有人出售游戏账 后,通过虚构信息注册账 ,以客服或购买人的身份与出售人联系,并以尝试登录游戏账 为由,骗取出售人的游戏账 、密码及验证码后将游戏账 成功换绑,之后将游戏账 低价售卖,从中获利。
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说,上述案例说明,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目前都可以在游戏交易平台上使用虚构信息,交易平台并没有对其真实身份进行认证。
像小奇那样因游戏账 交易被骗的情况也并非个案,在案件信息公开 上,相关案件有850件,而通过“交易猫”等游戏交易平台发生的诈骗类刑事案件也超过上百件。
当疑虑游戏账 会通过实名认证被找回时,客服表示本店账 绝对保证安全,不会找回、找回包赔,不玩也可以卖回来。另一家客服强调金牌卖家有50万元保证金,“不放心购买账 ,可与老板签署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
如何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 络保护”一章,明确规定: 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 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 络游戏。
然而,对未成年人的“ 络保护”已不只是“防沉迷”。今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在 络保护方面,重点提出推动制定未成年人 络保护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 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这意味着,不同游戏厂商旗下不同产品的游戏时间并不累积计入游戏时限的局面将被打破。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 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针对二手游戏账 交易泛滥现象,王超认为,游戏账 经过电子身份认证,既然与真实身份相捆绑,就不该进行交易,更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账 ,互联 平台应当承担起 络交易的监管责任。服务企业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在进行 络支付时,也要严格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信息。
针对未成年人购买游戏账 ,王超表示,互联 二手交易平台放任含有身份信息的账 交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重视,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