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天,是截至11月6日,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连续驻守区内一处集中隔离点的时间。隔离点医疗队队员6人为一组,21天轮换,无论疫情紧张时还是防疫常态化,他们恪尽职守,从未松懈。
一叠锦旗
10月25日,新一批医疗队进驻隔离点酒店。酒店大堂旁边有一间会议室,就是医疗队员的办公地点。墙面上重重叠叠挂着七八面锦旗,都是隔离人员赠送,因为收到的锦旗太多,每个月医疗队都要运一批锦旗回医院。
最新的一面锦旗印着“同舟共济 大爱无疆”八个大字,这是一对八旬老夫妻前几天刚送来的。老夫妻结束隔离后,医疗队员送他们安全抵达居住地,天黑了,大巴车开不进老小区,女队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将夫妻俩六七个齐腰高的行李箱提到家中。老人非常感动,虽然不能和队员接触,但热泪盈眶。
锦旗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天山中医医院团总支书记张荣回忆,她在六一儿童节进驻隔离点,年幼的女儿喜欢画画,就画了一幅画送给隔离点的小朋友:“我把我妈妈借给你们,祝你们节日快乐。”一位小朋友收到画特别开心,也画了一幅画回赠医护人员。还有一位留学生小姑娘,入住时通过笑声认出了全副武装的医生,原来小姑娘曾经骨折,就是由这位医生医治。
作为长宁区首家进驻隔离点的医院,天山中医医院的医疗队不断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每一批医疗队员进驻之前,都会提前学习前人经验,因此医疗队的操作流程越来越完善。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实用,例如外国人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水银温度计,误以为温度计损坏,医疗队专门录制小视频讲解用法;一开始沟通不畅,护理部主任陈沪蓉想到为每一批隔离人员建一个微信群,大家有头疼脑热,队员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多重声道
和许多隔离点一样,由于语言隔阂,沟通是这里最大的问题。半年多来,天山中医医院医疗队逐渐积累了厚厚的多语种文件,比如针对隔离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医疗队准备了四种语言版本的解答,有些是队员自己翻译的,有些则是国外友人感念医疗队辛苦,主动帮忙译制。翻译软件也必不可少,实在不行还有手舞足蹈,办法总比困难多。
除了语言多元化,繁琐的工作还让医疗队员磨炼出了另一项绝技。会议室里两部电话挨在一起,负责接打电话的陈世璐和杨晨慧经常进入“双声道”状态,明明近在咫尺,说着不同的事项,却互不干扰。最忙的时候,房间里六个人同时在说话,但大家已然习惯这样的工作环境,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陈世璐(右)和杨晨慧(左)经常进入“双声道”状态 侍佳妮摄
该隔离点内现有230人,来自天南海北,有老有小。为了照顾隔离人员,处理防疫事务,医疗队队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采访他们只能见缝插针,经常刚说了一两句话,就被电话铃声或微信消息打断。隔离点里,大家无论平时性格如何,语速都仿佛按了快进键。“所有人都像打仗一样。”队员黄美感慨。队长杨育玲则说:“我们来了一周,只有两三天没熬夜。”队员们的手机设满闹钟,提醒不同事项,每人都有十几个微信群。
尽管忙碌,但大家斗志昂扬。“解除隔离前请您打包自己的行李,确认行李无误后,先去……再去……”杨晨慧1996年出生,在团队中年龄最小,她口齿清脆,蹦出的一连串话语既快速又清晰,连打十来个电话,语调依然精神。负责制作表格的邱晓艳被昵称为“表妹”,是团队里的小太阳,4日凌晨,有一批新隔离人员到达隔离点,邱晓艳也去帮忙,后来到凌晨四点半仍在做表格。
漫长午餐
隔离酒店为医疗队员提供的餐食营养均衡,不过每周二和周五,医院领导还会派人来给队员加餐。快到午餐时间,团队里的医生赵兴彪终于回到会议室。秋意已浓,但赵兴彪脱下防护服后大汗淋漓,脸上还有口罩勒痕,队友忙递上面巾纸。赵兴彪说,自己本来是一名外科医生,“不过现在是全科医生了。”
作为队里唯一的男性,赵兴彪的口头禅是“我来,你们休息”,他有时一天要穿四五次防护服,接送隔离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有时感到缺氧,下楼休息一会儿又要上去工作。医院送来的主菜是美味的毛蟹年糕,赵兴彪只匆匆吃了几口,就又穿上防护服,将解除隔离人员送上民政部门派来的大巴车。他前脚刚走,后脚一个电话打来,一位冠心病病人需要医生检查,赵兴彪的午饭时间又延后了。
队员们边吃边聊,都表示已经做好再次进驻隔离点的准备,继续守护国门。“到时候我们要申请原班人马返回。”“对,强烈要求!”“我们已经有亲情了。”大家笑作一团。笑声未落,电话又响。陈世璐抓起话筒,刺耳的男声在耳边炸开,她条件反射地将话筒拿远。原来是一位隔离人员坚决要求吸烟,语调十分气愤。不论对方说什么,陈世璐都轻声细语,反复讲解国家规定,话筒那头渐渐平静。“我这么温柔,他都不好意思再凶了。”陈世璐略带得意地解释道:“打这种电话的人一般都有情绪,等情绪宣泄完之后,还是能配合我们工作的。”
从三月初到如今,天山中医医院驻守的隔离点共接待过4950余人次。时至今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防疫工作远未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战疫还将继续,隔离点里的感人故事和抗疫精神,也将继续上演,正如摆放在隔离点办公桌上的标语——“无私奉献,中国加油”。
办公桌上的标语和正在工作的杨育玲 侍佳妮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