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主体实现封顶
7月25日上午,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实现主体封顶。随后,博物馆将进入水幕墙、精装修、景观等施工阶段。作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展示仰韶文化的平台,仰韶文化博物馆采用下沉式的建筑设计,屋顶与地面齐平,与遗址公园融为一体。
以后,遗址公园内将打造原始地貌水系,模拟展示史前时期大河村所处地域环境,营造大河村遗址历史景观氛围。不久的将来,游客在感受5000年前大河村先民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毫无“违和感”地进入下沉式的博物馆内,去和仰韶时期的文物面对面。
博物馆建成后,顶部将与周边地面持平
【设计】建筑设计为下沉式“折叠时空” 与周边遗址公园地形地貌融为一体
仰韶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展示仰韶文化的平台。届时,郑州市区将再添一座文化地标。
正在施工中的博物馆项目,位于中州大道东侧不远处。进入施工区域,博物馆并不是突兀于地面之上,而是下沉于地面之中的。远远看去,博物馆的顶部和地面齐平。
那么,仰韶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设置成下沉式的样式呢?对此,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馆长胡继忠介绍说,博物馆整体为下沉式“折叠时空”的建筑设计,层高超过8米,屋顶和地面齐平,主要为了和遗址公园的面貌相吻合。
换句话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面积较大,整体较为开阔。下沉式的博物馆,一方面不会突兀于地面,另一方面不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障碍,还能和周边精心打造的原始地貌融为一体。
根据介绍,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比较大,类型较多,以往的博物馆多以展示本地区的仰韶文化为主。而仰韶文化博物馆,将从大河文明入手,系统地展示整个仰韶文化内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特征,内容之丰富,远超之前展示仰韶文化的博物馆。
仰韶文化博物馆效果图(红圈区域)
【装饰】外墙面将采用土色仿文化层装饰 彰显大河村遗址特色
土色仿文化层装饰水泥外墙面,则采用仿夯土高强装饰水泥多遍批刷,粗细颗粒层次分开,形成夯土沉积纹理用于甬道挡土墙内侧。
由此可见,墙体的色调,是典型的大河村风格。根据了解,大河村遗址已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是一组多间相连的长方形房屋建筑群,所以,博物馆整体架构也采用矩形平面建筑,贴切展现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建筑特征。
博物馆内侧倾斜15度的挡土墙,表面覆盖了垂直绿化,外墙面则大量采用极具特色的土色仿文化层装饰混凝土墙板、土色仿文化层装饰。一方面做到绿色、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也将重现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房屋形态。
夯土墙及装饰水泥样板展示区,色调为土黄色
【防水】采取6种不同形式的结构挡墙设计 打造一圈安全放心的“护城墙”
由于新博物馆是下沉式设计,很多人关心博物馆建成后的排水问题。
多年的考古发现,史前的大河村区域水草丰富。为还原当时的景观面貌,让游客更好感受那个时代,遗址公园将以原始地貌水系,模拟展示史前时期大河村所处地域环境,营造大河村遗址历史景观氛围。
所以,处在遗址公园边缘的博物馆,其东侧、北侧均被公园景观水系环绕,西侧和北侧为绿化土方,湖面、地面与屋面基本齐平,主馆区域与湖面、地面仅有一墙之隔。
如何防止湖水渗漏和土方压力?项目方在不同位置采取了6种不同形式的结构挡墙设计。其中临水区域为垂直式空腔双挡墙,两面厚实的墙体平行横在水和博物馆之间,为这座下沉式的博物馆上了一个挡水的“双保险”。
同时两面平行的墙体之间,还垂直设计有一道道混凝土墙做支撑,用来增强“双保险”的稳固性和持久性。
临土区域的挡墙在双墙设计用中空格构外部加腋结构的形式,将墙体进行15度倾斜,并在墙体表面设置落地的斜撑与主墙构成一个三角形,缓解土方对墙体的压力,将结构的力与建筑的美完美结合,为博物馆提供防土保障。
除了结实的混凝土墙体自带的抗渗防水性能,墙体表面还用了大量的防水卷材,为这座下沉式博物馆设置了一圈安全放心的“护城墙”。
仰韶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保障】夏季温度26℃、冬季温度18℃ 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
根据了解,该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设计使用100年的新博物馆,建成后将迎接大批文物“回家”。为确保馆内恒温恒湿、防风抗灾、安保防盗条件等满足文物要求,项目方通过设置变频双风机全空气空调、热泵式变冷媒流量多联式空调、风机盘管加新风、直膨式单风机全空气空调等系统予以保障。
通过上述多种措施,展厅将实现夏季温度26℃,湿度55%,冬季温度18℃,湿度35%,为文物栖息保驾护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