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更换手机 码时,是否曾经收到过来路不明的短信、电话?又是否发现自己的手机 已经被别人用于注册各种账 甚至借贷?甚至能够获取 码原主人的 盘、私信、浏览记录?
在受访专家看来,不少平台已将手机 作为注册、验证用户身份的唯一识别符。运营商手机 回收有时静置期不够长,导致 码前主人的信息还留存在原来的 交 络中。数据清除的责任不仅涉及运营商,还涉及互联 平台、用户等多类主体。
新买手机 “继承”他人互联 账
有视频、互动消息乃至催债短信
吴女士用新手机 登录了 码前主人账
除了“继承”前人的互联 账 ,还有人接到了前人的“债务”。姚女士反映,在购买新手机 后,不仅凭借手机 码登录了原主人的百度 盘,更让人不胜其烦的,是频繁收到贷款公司的催款短信和催账电话。
运营商、平台还是用户的责任?
数据清除的责任之辩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则主张,对于手机 码在转手中产生的个人数据滞留、泄露问题,用户自身应负起责任,及时在注销 码前将与手机 绑定的个人数据妥善处置、删除。熊定中认为, 码究竟在多少个互联 平台上注册,难以厘清,平台也没有权力主动删除账 。目前有一些互联 厂商会定期发送短信,提醒长期不登录的用户登录,否则无法登陆,但平台如果直接删除账 内容也可能会涉及侵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络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有些用户账 注册太多,如果不常用,在销 时也很难把所有账 处置掉,微博等互联 平台也很难及时知道,这中间存在信息差,对于用户来说,账户不能说是被盗,是变相被盗了。”
“在信息世界里面,如何清除痕迹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副院长韩伟力表示,谁负有清除数据的责任?至少涉及三类主体,一是运营商方面,手机 码重复回收利用,把原 码个人信息清除了,但没有告知提醒其他互联 平台,需要建立链接机制。二是互联 平台方面,平台没有收到手机 码注销的通知,也没有通知或教育用户解绑或删除账 ,即使删除也需要知情同意,存在两难困境。三是 码原主人方面,持有者缺乏删除或转移账 信息的意识。
韩伟力认为,目前实现平台之间的联动是一个挑战,需要各方共同考虑,不能单靠运营商、互联 平台内容服务商或用户个人来承担后果。除了要厘清数据清除的责任主体、实现平台之间的联动,他还提到,在手机 码资源有限和复用的情境下,通过手机 码进行身份关联认证的技术方案存在落后的可能。
专家提醒:及时查询 码关联账户
亟待链接电信和更多互联 企业
目前有哪些可行的规避手段?何延哲提醒,在换手机 时,最好查查自己在该 码下注册的互联 账户,及时注销或者妥善迁移至新手机 码,工信部的“一证通查”系统也提供了查询手机 关联互联 账户的功能。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介绍,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查询页面、数据交互等环节采用了脱敏显示、传输专线、数据加密、数字证书等机制来保障安全,并且对用户提交的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只能查询到用户本人名下的电话 码关联注册的互联 账 。
魏亮表示,配套服务机制包含账 明细查询、账 解绑处置等,对于用户提出的异议或投诉,互联 企业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后续将根据形势对接更多互联 企业,支持更大范围的互联 应用查询。并推出“二次 码一键解绑”服务,实现一键解除本人持有手机 码前该 码注册绑定的互联 账 关联关系。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对接的,还包括一些常用的,比方说像新浪微博、58同城等等这些,把接入平台的互联 企业逐步给它增加进来。我们也欢迎广大的互联 企业,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当中。”工信部 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表示。
有 络安全从业人士认为,在 络账 实名化逐渐推行的今天,该平台提供的服务或能起到通过验证姓名、身份证 与手机 码之间的关联方式,缓解不明催债和个人信息的泄露、滥用问题。此外,使用手机 进行身份验证的互联 平台可定期对不活跃账 进行身份验证、及时停用、消除无主账 ,避免因手机 复用而对用户造成的种种不便。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