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去上海面试学生的经历。
这些学生的申请材料和个人表现都相当不错。
每个人都成绩优异、有突出的艺术特长、拿过至少市级二等奖以上的各类科技创新奖励,而且都热心公益事业。
看着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秦院长却说自己有一丝遗憾:
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他提到 2 个面试的细节:
一个学生上来就说「子曰……」,他打断了这个孩子。
问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后接着说「子曰」。
他再次打断,告诉那个孩子: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
结果那个孩子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还有另一个女孩等着他提问,秦院长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女孩没有料到秦院长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秦院长说最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当他问这些学霸孩子「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看完秦院长的话,我是挺受触动的。
这些年,我自己身边见过、也写过各种各样的孩子。
有些孩子成绩极为优异,但到了大学就失去目标和方向,成为了「空心人」,陷入困顿迷茫;
有些孩子在父母眼里很乖巧,却心理压力极大,抑郁倾向严重;
有些孩子,有才华有潜力,但总为一点小事钻牛角尖,自残甚至自杀;
更多的孩子,没有目标感也没有归属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他们很优秀,同时又很拧巴。
从世俗的角度看,考出高分应该很成功。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没有目标感的孩子,又很痛苦。
好像从没有一代孩子学得这样累、懂得这样多、承受这么多期望,但是又有这么多的焦虑和困惑。
很多孩子没有细想过,
考大学是为了什么?
去问每位父母或孩子对学业上的期望是什么,最常见的就是「考个好大学」。
但是考入大学之后的事儿,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深入去想过。这些16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很多人都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很多孩子大学专业都是盲选的,父母和孩子并不太知道各热门专业的优势劣势、专业课程、就业前景和适宜性格。
这段话得到了很多妈妈的认同,甚至我们办公室的姑娘小雅也聊起来,她本科最开始学的是法律,后来实在吃不消,又转了新闻专业。
至于说为什么当初会选法律专业,纯粹是一时兴起。
她高中的时候,有部偶像剧《何以笙箫默》正在热播。里面的男主角是学法律的,看上去帅气多金,所以她就觉得学法律应该挺好。
结果上了大学才知道,真实的生活跟想象完全不一样,自己也找不到目标,只好拼命转到一个愿意接收她的专业。
好在她本人的高考成绩不错,学校规定也比较人性化,转专业还算顺利。
但是很多孩子可能没有这么幸运,辛辛苦苦考出了一个好分数,但因为对专业不了解,盲选之后整个大学 4 年都在痛苦和后悔中度过。
我们的孩子,寒窗苦读 12 年,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
但是考大学是为了什么、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自己想为之奋斗的事业方向是什么,并没有人引导孩子想过。
孩子考上了大学,
毕业之后呢?
这两天还有一个新闻登上了好几次热搜,标题是——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
新闻中说,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 告,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
清华大学 2021 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 3669 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 15.8%、30.3%、23.8%,合计占比为 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其实毕业生去哪里工作,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清华的毕业生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最出色的一群年轻人的选择。
想起某次节目中专家团对清华学霸梁植说过的一段话。
当时梁植是清华博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是学校风云人物。
但梁植很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
专家团驳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 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我们常说人各有志,但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志」。
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
至于这份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在哪里,孩子们并不太清楚。
这一路,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接受着学校老师的教导,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似乎已经失去了关注自己内心的能力,失去了跟真实的自己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环境有特别现实和功利化的部分。别说是孩子,连我这个成年人也会在快速变化的 会中,偶尔感到迷茫和焦虑。
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去做的。当他们再面对未来复杂情况之时,心就会更安定。
1,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
我一直坚信,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情感支持,最终会影响一个孩子怎样认识他自己。
后来看心理专家黄世明的采访,也特别有共鸣。
主持人问他:您觉得有什么是想跟父母们说的?
他说:首先就是看到你的孩子,他是一个独特的人,他不一定是你的延伸。无论你有多少要求,你的孩子没有空,因为他正在忙着要成为他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去祝福她,我们也会放过自己。
他还提到:我人生最感激的是我爸爸,当我做了一点点好的事情,他就会对我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这一部分支持我有力量能够走到今天。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教育孩子就是应该严肃,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在家里,让孩子把该挨的骂、该受的气都受完了,孩子以后出去了才会更坚强。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证实:
在儿时获得过父母更多情感方面支持的孩子,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都比较容易少地发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孩子们在家里感受到了足够的温暖、包容、理解和关爱,他才会坚信自己被父母深爱和支持着。这会成为他以后面对一切风刀霜剑的底气。
2,允许孩子留白、允许孩子尝试
心理学家陈默曾经把中国的孩子,比作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如果有一只笼子,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很多家庭都希望孩子有意志力、有自主力,但是却一直在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密密麻麻,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父母控制和监督之下的孩子,是很难发展出意志力、自主力的。
我们要做的,其实是趁着孩子小的时候,多带孩子去尝试一些他想尝试的东西。给他更多的留白时间,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多让他自己去决定怎么做。
这样长大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意志力和自控力也会更强。
3,培养孩子核心竞争力
我曾经看过一组很值得思考的对比数据,叫做——中美大学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是什么?
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等名校数据差不多,技能排名最高的是 Research(科研),然后是 Management(管理),Leadership(领导力)。
但是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排名前三的技能分别是:
微软办公软件 Microsoft Office、项目管理、管理人员。
北京大学是:微软办公软件 Microsoft Office、研究、管理人员。
能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孩子更注重「硬技能」,国外名校的孩子,更看重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
很难说孰优孰劣,但套用哈佛女孩张安琪妈妈的一句话:
家庭是永不停课的学校,我是个贪婪的教育者,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课本的知识面临着更新,无数的工作岗位会被机器所取代。
孩子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协作、领导他人的能力。
多花一些时间,在提升孩子的软实力上,会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经常在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这个答案可能很宽泛,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好的教育一定不是只培养出会考试的孩子。
好的教育下,这个孩子一定要是生命旺盛的、灵动的、有自由意志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
也愿我们的 会、学校、家庭可以联手,共同培养出更多这样的孩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