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周刊|线上心理咨询靠谱吗?海南心理专家:并非万能

【编者按】

学习压力大,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情感问题多……在快节奏的 会生活中,需要精神和心理健康疗愈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线上心理咨询行业随之兴起。

打破空间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获取心理咨询服务,大量资金和流量开始垂青这一行业。然而,线上心理咨询中还存在着行业规范不统一、从业者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带给用户不少困惑。本期《健康周刊》带你一探线上心理咨询的现状。

每当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不安的时候,张晓(化名)就会打开手机App中的一款心理咨询软件,花50元钱,拨通心理服务平台的倾诉热线。话筒对面的“专家”会倾听她的烦恼,缓解她的烦躁情绪。“状态突然不好的时候,可能没办法及时找到心理咨询师,倾诉热线或许可以帮助我度过一些难关。”

线上“疗心”并非万能 一些精神障碍必须线下治疗才有效

“线上咨询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一个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咨询心理问题,方便、快捷、高效的互联 产品属性让在线心理咨询成为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海南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罗海东介绍,通过线上方式,对于一些无须面询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青少年学习压力问题、男女青年的情感问题等,通过线上“话疗”会更方便。而且对于一些咨询者来说,在熟悉的环境中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因此也更容易敞开心扉。还有的咨询者觉得,通过电话、文字、视频隔着 络有助于消除“病耻感”。

“虽然线上心理咨询方便快捷,但和面询相比也有其局限性。”罗海东认为,咨询者和心理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会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感,更容易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面询时咨询师可以在过程中,捕捉到咨询者轻微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变化,比如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小动作,从而更有益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尽管现在线上咨询比热线电话多了视频交流,但隔着屏幕,咨询师很难从根本上让咨询者放下心理芥蒂,也很难通过细腻的神情变化,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也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通过线上解决。”罗海东介绍,比如一些精神障碍,如强迫症、恐惧症,通过单纯的线上咨询很难得到改变,需要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治疗,而暴露疗法的操作线上无法进行,必须面对面才有效果。此外像精神动力学治疗中的释梦、自由联想以及催眠治疗等心理治疗,在线下进行效果才会更好。

咨询平台鱼龙混杂 部分平台专业资质和收费标准不靠谱

首先是“线上医院”,就是把线下医院搬到线上。由第三方平台或专业医院运营,精神专科医生在线为用户提供咨询、药品续方等服务。这类平台上的医生绝大多数资质齐全,规范性强,患者还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文复诊。

其次是“收费服务”。商家提供线上陪伴倾诉、哄睡叫醒等“轻”心理服务。消费者在 络平台上下单,随后由工作人员联系到顾客,根据要求计时聊天、哄睡陪伴等。

再次是一些商家在 络平台上提供的“收费内容”。多以付费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调节干预课程等形式为主。这些内容之中,大多为舒缓情绪方法,与医学疗愈无关。至于效果如何,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可能会误诊甚至耽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病没治好不说,还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康延海,在门诊中就遇到不少因线上心理咨询而耽误治疗的例子。比如有一位患者有双相障碍倾向,曾经多次尝试在线咨询平台,但都达不到缓解的效果。

行业亟待监管规范 未来“商业 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

康延海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差异在于症状程度的“轻重”。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偏向于寻求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包括情绪上的困扰以及现实因素造成的压力。心理治疗的提供者是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具有处方权,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更多是 会机构。

康延海介绍,2017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取消前,曾有上百万人尝试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最终从业者比例较低,约为23%。康延海认为,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不意味着具备“真正去做咨询的实际能力”,后期尚需一个系统的、长时间的积累过程。

“2017年之后,整个领域确实有一些混沌的局面,”康延海说,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知从何入手,可能需要一个周折的过程。受限于现实条件,医院很难自建自营 络服务平台,未来“商业 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但是对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必须尽快制定。一些倾听服务和心理缓解咨询活动虽非医疗行为,也应要求对从业人员实行平台后台实名制。

原标题:线上话疗 疗心?伤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14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