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苹果的光,抒发下对目前国内科技行业的看法

今天我们来聊聊苹果昨晚的发布会,早上发微博的时候已经大体分析了苹果推出的四项服务,在这里我再各自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Apple News+:苹果的新闻、 刊、杂志图文内容整合平台。

Apple Arcade:苹果的移动游戏整合平台,类似于PSN、Switch Online会员。

Apple TV+:苹果的视频内容整合平台,整合HBO、Hulu等流媒体平台+整合明星资源自制内容。

Apple Card :苹果信用卡,完善支付环节,为以上三者提供结算平台,形成生态闭环。

从以上的总结中不难发现,本次苹果的憋的大招主要是在内容付费上,电子杂志、游戏、影视,方方面面都凸显了苹果的资源“整合”能力。在硬件消费增速减慢的时期,苹果转向内容服务和金融服务,开始变换车道。虽然很多服务离国内用户有点远,但有些苹果的想法也可以堪称是内容平台搭建和内容付费模式的新商业范本。

那么苹果究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呢?国内的科技公司跟苹果又存在哪些差距呢?今天就借苹果的热度,抒发下个人看法。

Welcome to Apple World! 真香!

小编从iPhone 4开始接触接触苹果的产品、从手机、平板到笔记本电脑、再到Apple TV和Home Pod,苹果全家桶的加持,让我心甘情愿的“套牢”在了苹果用硬件+软件编制出的“生态”中。

“生态”是曾经辉让煌时期的乐视,以及一众跟风的厂商趋之若鹜的一个词,当贾布斯喊着苹果拖累了科技行业的时候,那些跟着叫好的人,我想你们是真的看低了苹果。

苹果卖着世界上均价“最贵”的手机,却拥有着世界上第二多的用户,这可能在雷布斯的“低价理念”和“商业逻辑”中是讲不通的。昨天我发了一条有关苹果和华为发布会时间撞车的微博,不出人意料的是回复中两名 友对撕了起来。当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对某些厂商和意见分歧者施加无意义的“ 络暴力”的时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正诚实的用金钱投着票。

产品体验大于一切,包含但不仅限于硬件、系统、应用、品牌价值等带来的体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果粉,这就是我欣赏苹果的地方,希望你也和我一样。

说说生态这件事,可能是激进让我们本末倒置了!

抛开上面说的各种感情因素,单从结果出发,我们再来看生态。天天高喊生态的那些公司不仅没有做成自己的生态,而且还搅合国内大部分同行都没搞成。我分析原因大致是在刚开始考虑这个生态的时候出发点就错了,很多国内厂商的做法是为了造生态而做产品,而不是把生态看成是产品得到认可后一种水到渠的事儿。

还是以我经常“黑”的乐视为例,所谓互联 生态就需要很大的用户基数,稍微懂点互联 思维的人都知道互联 做服务都是赔钱赚吆喝的。换到硬件上,当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衡和高利润以后,碰到所谓的“革命者”自然是不会买单的。所以在硬件领域里,除了赔钱赚吆喝,还伴随着压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质量质量和体验的骚操作,因此大部分一锤子买卖的产品和子品牌就诞生了。产品连用户都留不住,那又谈何生态呢?

反观苹果,从iPhone一代进入中国,大家开始了解、购买和使用这个品牌的手机,到这个品牌的其它产品线的产品,已经过去了12年之久,这段时间甚至比一些靠炒作为生的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还要长。而这个沉淀产品和品牌的时间放在欧美一些国家可能还要更长。

其实这么长的时间,苹果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是不断打磨产品;二是悄无声息的构建内部生态。直到根本没有购买过苹果产品的人都认可了,才开始联合外部的资源来搭建生态,一呼百应,水到渠成。

可以看到,关于“生态”这件事,国内某些科技企业和苹果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而哪个更遵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大家甚至可以把这种思考方式放到很多领域内,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国内为什么出不了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

上文中提到苹果的”整合“能力无人能敌。但是按照今天的市值来看,国内公司阿里、腾讯也都抵得上半个苹果了,但为什么三个臭皮匠没能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没有一个公司站出来统筹资源,能让用户在一个APP中看到所有新闻、 刊和杂志,而不是要安装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一点资讯等众多App?为什么没有一个公司能让我们在一个平台上,开通一个会员,就能看到所有的流媒体视频呢?哪怕贵一点点。

我思考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国内很多科技企业表面光鲜,其实还处在发展的蛮荒期,前期依靠人口红利迅速发展壮大,就想着跑马圈地,造成很多行业处于非良性的竞争,比如早期的百团大战、视频版权之争和打车大战等。

其次,很多行业的头部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本构成相对复杂,战队严重,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很难统一。作为内容生产方,来自资本方的需求又和企业主营业务结合没有那么紧密,达不到资本方的预期,而造成盲目扩张,将触手伸向了自己陌生或者根本不擅长的领域,甚至是别人家的田地里,不能老老实实做一家纯粹的公司,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中凭借长期的深耕而建起天然的壁垒,而只能当作资本方企业的“战略附庸”,掀起新一轮的非良性竞争。

再次,就是内容生产方行业积淀不足且国内市场不成熟。很多平台都是先上车后补票。众所周知,最大的资讯平台是做推荐算法出身的,头部的流媒体平台大都早期做的是版权代理的生意,自身内容生产能力跟不上。而且国内内容付费市场本身也不够成熟,用户付费习惯、版权保护都不完善,这些公司靠本身自己生产内容养活不了自己,只能一边做平台一边完善自己的内容生产体系,而且还要靠资本方的资本维持,最后搞得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纷纷各自秀肌肉,谁也不服谁。而不能像国外媒体、影视行业从业的公司那样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依靠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就能获得相对丰厚的回 。

最后,就是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政策导向造成的非市场因素、国际视野之类的差别。

对照以上四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手机中会出现那么多同质化的应用了,也不难理解youku为什么成不了youtube,京东成不了亚马逊。同类型企业在国外赚的盆满钵满,而在国内却赔的底裤都要掉出来了。

正是由于我们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没有定型,资本背后的关系又错综复杂,难以调和,才导致即便像阿里和腾讯这样的本身有实力、却也在同一个赛道上的公司无法在国内做到像苹果这样的 召力,更不用说国际上的 召力了。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冷笑话吧,曾经小米想做视频的内容整合的,后来陈彤就加入一点资讯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活在当下,却可以预见未来。当尘归尘土归土的时候,相信中国也会迎来像“苹果”一样的公司,这只是时间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21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