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测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小至房屋建设,家具安装大至行政规划,行军打仗都必须有测绘人员参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强体壮,上山下水,犹如蛟龙出海。他们玩得来计算机,写得来代码,VisualStudio,MATLAB,CAD,ARCGis各种专业软件信手拈来。他们搞得懂高等数学,摸得透线性代数,用数学解译天地变幻,犹如家常便饭。但你知道中国古代测绘有多厉害吗?没有现代科技、缺乏先进设备,这些古代杰出的测绘人物,仍能从天地万物中获取知识。他们大多都是重大工程建设者或历史见证人,对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禹奉舜命治理洪水。在治水过程中,采用“左准绳,右规矩”,测量远近和高低。他铸造的九鼎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他主持开凿漕渠,巡行穿渠,在复杂的地形中立表测量。三年渠成,长300余里,潼关到长安漕运时间缩短一半,灌田一万余顷。
唐开元五年(717)到长安,充当唐玄宗顾问。在长安的十年间,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覆矩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开元十二年,发起和组织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测量地点多达13处;根据南宫说测量的一组成果,计算出相当纬度一度子午线弧长(合今132公里,今值110.9公里),领先世界水平90年。
牛人代表还有:徐光启,他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利马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与熊三拔全译了《简平仪说》。为了融通东西,他撰写了《测量异同》,详细考证了中国测量术与西方测量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主持编写的《测量全义》,是集当时测绘学术之大成的力作,内容丰富,涉及面积、体积测量和有关平面三角、球面三角的基本知识以及测绘仪器制造等。1610年他受命修订历法,积极要求采用西方测量术和制造测量仪器,共制造象限大义、纪限大仪、候时钟、望远镜等27年,促进了我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开展。 元朝的郭守敬,他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了黄道与赤道的交角为23°33′05″,黄道就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赤道就不用说了,现在有科学认为黄道与赤道的交角是由于月亮的存在。
测绘是只相信数据,不相信眼泪的职业。数据的精确度以及准确度影响到了整个测绘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国能够领跑全球(据悉宋朝GDP一度达到全球35%)测绘贡献了其不可磨灭的力量。
下面介绍古代测绘的道具,计算方法,顺便吹一吹中国古代测绘的成就。
中国古代三维测绘所用基本道具有“准”、“绳”、“规”、“矩”四大类。这几个字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准”就是用来看看两个点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内行人叫水准面)上的测量器具。就像家里挂一幅画,要“放平”否则就不好看,“放平”的意思就是在一个水准面上。
▲古代水准仪
调节仪器保证两头水深相同,那么三个木牌连接成的线就在一个水平面上了。为什么用三个木牌?因为两个会有一定的误差,多加一个作为校准会提高观测精度。为什么木牌上面用锯齿状?因为如果木牌被磨平,那么观测对象是在木牌所遮挡的范围内,还是刚好在木牌的顶部,就无法确认了。因此锯齿的木牌就是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可以看出,当时设计师设计任何一个部件,都要考虑两个字:精度。据说古代用这个搞跨河水准,北宋年间甚至有过八百里的水准测量。
现在给大家介绍“杆”是怎么用的。古代人民发现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影子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周期位移,大家常说的“立竿见影”就是这个意思。为测定太阳的位置也就是时辰,发明了“杆”。慢慢演变有了专业的“杆”,叫日晷(gui三声)以及圭表。
▲立杆见影
说完了这个测时间的方法,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定向的道具。科普一下,所谓定向就是找到统一的方向,为什么要做这一步?多次绘制地图,要保证各张图可以拼接起来,或者使用起来更方便就要把图向上的方向统一。不能你拿着的地图向南我拿着的地图向东,所以大家就开始规定向上的方向必须是北方向,那么问题来了:找不到北怎么办?这就是定向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定向道具——司南
指南针
中国古代地图及房屋建筑设计图
感受一下: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
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
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翻译成人话:AC=DF=三丈;AB=123步;DE=127步;AD=1000步。
问AN=?;NM=?
这个应该就是当时测绘界顶级算数题,没有线性代数,没有最小二乘,这种题对于测绘界人士来说满满的都是关爱。
欧洲是400年之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磁偏角。
图文源自 络侵删
更多自然资源相关知识请登录中科地信(北京)遥感信息技术研究院官 查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