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一个月发工资,拍张照片留念
如果追溯乌鲁木齐照相业的发展,要从1918年算起。那时的照相业是为了上等阶层的人群服务。从1935年到1940年是乌鲁木齐照相业的启蒙时代。
今年83岁高龄的高老先生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穷,第一张照片是在一家名叫自然照相馆拍的,在现在的人民广场附近。价格记不清楚了,拿到照片时,兴奋得很,给小伙伴炫耀了好一阵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是通过服装来衬托照片整体效果,人站得笔直笔直,头发要抹上头油,梳得亮亮的。如果能穿一身西装去拍照,那就是身份的象征。
三星照相馆成立于1947年,起初叫三星商店,除了照相,还兼营照相器材和百货。位置就在大十字以北。它并不是乌鲁木齐最早的照相馆,但却是当时的后起之秀。
高老先生回忆说,后来很多照片都是在那里拍的。
高老先生年轻时的第一份工作是红山邮局投递员,第一个月工资发了,他穿了一套投递 纸的衣服,去三星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进口美国相机,结婚照几分钱
1952年,三星照相馆成为全疆第一家拥有灯光照相、婚纱摄影、转机摄影的照相馆。该照相馆专门购进了一架进口的美国柯达照相转机,选用的相纸是进口的布纹纸、绸纹纸。
高老先生和王老太太的结婚照就是在三星照相馆拍的。高老先生说:“老伴儿当年出嫁时20岁,家里条件差,拍结婚照时,只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花了几分钱拍的照片,在当时都算是奢侈了。”
王老太太已过世了,高老先生说到这时,眼睛里充满了回忆和留恋。
上世纪60年代末,照相业逐步在首府推开,但也仅限于一寸照片,甚至不敢有人穿着高跟鞋公然去拍照,更不要说是艺术照了。
那时候,全市一共14家照相馆,组成了照相中心,有青年、红山、人民、红旗、红卫、三星等几家国营照相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艺术类照片冲进人们生活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乌鲁木齐一统天下的是饮服公司,旗下有二道桥照相馆、三星照相馆、青年照像馆、红山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很多小的照相馆,当时由于生意萧条,关张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1982年,个体营业的照相馆和流动照相者发展到200余人,当时全市从事摄影专业的人员有1000余人。
虽说市场大,但那时拍照水平基本都一样,灯光、造型都不变,人直直地坐在那。艺匠人用一块黑色的布蒙住自己的头,在一个木头架子支起来的座机上,对焦、拍照。那时的显示屏上人像是反着的,拍照的人不能动,否则,照片就偏了,也就作废了,更不要说后期裁剪、制作。
1982年,乌鲁木齐人熟知的大众摄影部开张了,老板杨文明说:“我开照相馆是看到了市场的供需关系,人们追求美,但技术和当初的 会大环境都没有创造追求美的条件。”杨文明在想,会有多少人敢来试试?与此同时,杨文明何尝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论出差到哪,他都会拍上两张照片,然后邮寄回来。杨文明拿着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拍回来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现除了上海的制作工艺好一些外,从拍照水平上没有任何改观。
1983年,彩色扩影机诞生了,傻瓜照相机流入市场,告别了人工着色技术。
艺术照,是由大众摄影第一个带入新疆的。杨文明特别自信地说:“艺术照就是要把普通人拍得跟演员一样,我认为没有不好的模特,只有不好的摄影师。”好的摄影师还必须是个“导演”。他会根据不同人的脸型、年龄,帮他们摆出不同的姿态。
再到后来,就有了照片底下印上当年的日历,而这就是那个年代所谓的艺术照。这时,已经到了1986年。
当艺术类照片冲进人们生活时,受到冲击的必然是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当时,国营照相馆就没有生意了,北京一年就倒闭了9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8年,每年倒闭一批国营照相馆,新疆的就更不用说了。被淘汰的原因就是硬件、软件都跟不上趟。
1989年,用连体背景纸做照片背景的技术诞生了。
现如今:
外景、街拍……样样俱全
1990年,不论是艺术照还是婚纱照,都有了更好的技术。从灯光、人物造型、取景,都开始讲究,照片价格也跟着上去了。一套6张照片,售价600多元;10张照片就要880元;12张的要1200多元。而在当时一份丁丁炒面只卖3元钱。即便这样的定价,也是有人去消费的。
1996年,乌鲁木齐影楼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台湾风格的婚纱照、艺术照拍摄手法支撑着各类影楼的生意。然而新鲜事物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用杨文明的话来说,如果不靠新点子、新手法,将很难立足。正如他所说,2000年是影楼被淘汰的开始。大浪淘沙,留下的影楼无论从创新、技术等多个方面,都经过了时代的检验。
2002年,数码技术引进新疆,胶卷时代正式画上句 。
维纳斯、金百合、艾美国际等婚纱影楼相继在首府落户,并用各自的特色吸引顾客。市民们也不再羞羞答答地去拍照,拍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人像写真、婚纱艺术、外景、街拍……价格从七八百元到上万元,甚至有专程搭飞机去内地拍海景照。
□讲述
高女士的回忆――
1982年,我去拍了艺术照
“我爱旅游,爱拍照,爱唱歌,所以不会老。”爱笑的高雅玲今年57岁,每天神采奕奕的样子,很难将她和“中老年人”这个词联系到一起。
说到老照片,她一下搬来了八九本。“你看,这就是当时在大众摄影拍的艺术照。”一张黑白照片上,高女士歪着头,光打在她的一侧脸上,眼睛微微下沉,没有看镜头。而照片的下方,是一张日历,年份是1986年。
“1982年那会儿,我一个月工资才39块钱,一个月吃饭最多花18块钱,当我知道大众摄影能拍艺术照,我穿着高跟鞋、裙子,就去了。当时艺术照两张要6块钱,这么贵,我也照了。”高女士说,她是偷偷去的,还不敢让别人知道。
当时“臭美”去拍照的何止高女士一人。高女士回忆说,那时她去拍照,从早晨就开始排队,甚至有人为了拍照还送礼。
拿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照片,人的脸蛋是粉色的,嘴唇是红色的,衣服的颜色也是各式各样的。这种技术就是人工着色。是要用很细的画笔给黑白照上水彩或油彩。翻开那些老照片,有很多黑白照片已经泛黄,而高女士的人工着色照片依然鲜亮。
直到现在,高女士还保持着隔两年去拍一套照片的习惯,她说人这一辈子,可不就是用镜头定格当时的容貌,当有一天白发苍苍,拿出照片,那就是当年的故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