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几天,可在风口浪尖上紧着呢。
这边嚎叫着非要喝咖啡,那边嚷嚷买不到青菜;
这边病患求救无门急成热锅上的蚂蚁,那边谁谁测个核酸还要端杯红酒优雅晃上一晃。
魔都的“魔”,恐怕未有一刻恰如此时这般深入人心。
围绕着“沪上”, 络广场人声鼎沸:叫声、骂声、哭声、笑声、嘲弄声铺天盖地。
不得不承认,这次的上海疫情,确实把人看傻,把人看呆,把人看出emo来。
身为一个“沪吹”,为了上海,曾经我在 上重拳出击,如今现实让我唯唯诺诺。
近一周来,我战战兢兢,缩头缩脑,唉声叹气……不是为上海祈福,就是向西安道歉,再也没了当初欣赏迪士尼烟花的那股子底气。
今天看到挂在榜上的一连串热搜,这才稍稍恢复点信心:
上海官方最新表态,向全体市民由衷感谢,诚恳接受大家批评,将全力做好市民生活服务保障。
优等生站上讲台道歉认错,任谁看了都得百感交集。
扪心说句,在紧追上海动态的一周里,在魔都人民日常生活的直播下,我觉得上海此次疫情,不能说有可取之处,但至少是情有可原。
而“可原”之据,就藏在上海人的怨气里。
如果说,深圳疫情,打工人狠狠凸显一个“干”字;那么在上海的疫情百态,“桑海宁”紧紧围绕一个“吃”字展开。
自3月28日起,上海决定划江而治轮流管控,以黄浦江为界,先封浦东,再封浦西,市民们被迫架起了鸳鸯锅。
在封控的日子里,上海人苦得像咖啡,涩得像红酒,素得像青菜,寡淡有如阳春面。
你以为隔江封控即将诞生新“乡愁”——我在江这头,你在江那头。
但老阿姨们白眼一翻:哈切搭八~乡愁明明是白菜一颗79!
你永远猜不到上海人为了一颗青菜,能够实时生成多少段子。
爷叔老姨身体力行告诉你:菜不是原罪,抢不到菜枉你出来混 会。
上海人抢菜的一天从清晨5点50分开始,这个闹钟将开启叮咚买菜或美团买菜的夺菜大战。
在抢菜的过程中,一个上海人可能会因为抢得太急,而错手混入奇怪的东西。
也有可能稍有不慎,就菜空人凉。
不管抢没抢到,一阵风卷残云后,都必须重振旗鼓,进入下一个软件:盒马鲜生。
如果 络早市你空手而归,那么线下夜市你还有一次机会。
这是晚上11点的上海菜市场。
这是披荆斩棘的哥哥,战果累累,共擒获2根蔫了吧唧的小芹菜。
如果你实在抢不到,那就得另辟蹊径。
比如,到小区的绿化带里挖野菜。
这真的不是段子,当老马识途的阿姨们开始成群结队外出捕获野菜,
不足以语人生的小年轻才后知后觉地通过小红书,获取打野(菜)攻略。
一部分好心人开始荐书:《上海野菜图鉴》。
如果这还不行,那么这边建议你修仙。
这一天天下来,上海人看到的春天是全国最绿的。
因为他们一打开,就是这样的画面。
送菜的外卖小哥,成了上海最难约的男人,沪上顶级天团。
蔬菜成了奢侈品,菠菜堪比爱马仕,番茄攀上巴宝莉,黄瓜就是阿玛尼。
炫菜变成炫富,运菜人员成了巨富商贾。
而难能可贵的是,就算抢菜抢到“疯特”了,上海人本色不改,羊毛照薅,精打细算的本事经住了疫情的考验。
一位 友分享了她早起去抢菜的经历:
她的对手是一群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爷叔老姨,一开抢没人拦得住。
老姨们抢到表情失控,口罩滑落,还能跟爷叔互通有无,拿腔拿调嫌弃警察叔叔。
友千辛万苦抢到一根白萝卜,没想到旁边冲出一个阿姨一把抓过去。
正当她即将暴怒之际,阿姨一顿操作猛如虎,三下五除二,把萝卜上的叶茎捋秃,还她一根皮光亮滑的嫩萝卜,还不忘留下一句叮嘱:
这样称分量才划算!
瞧瞧,抢菜未必上海人,抢菜还不忘捋菜叶儿,阿拉才是“地道桑海宁”。
对青菜爆发的执着与疯狂,是此轮上海疫情的一大特点。
上海爱吃青菜是出了名的,菜泡饭、菜馒头,上海人百吃不腻。
还有一种蔬菜以上海为名,就是畅销全国的“上海青”。
而上海人最爱的青菜,叫鸡毛菜。
鸡毛菜,正是上海青幼苗。
Baby时期的上海青,青翠碧绿又鲜嫩,三月拿它烫汤头,春日滋味再美不过。
到这想必你也明了,上海人对蔬菜的狂热,是一种过日子的讲究。
而讲究,则是将个人生活视为至上追求的的价值体现。
多年前,我初看高分国产剧《红色》时,便对上海人的秉性啧啧称奇——
淞沪会战时期,上海沦为孤岛,男主角徐天身怀绝技,却无心 国。
身为虹口菜市场的小会计,每天最担心的事,就是太晚下班,鱼就不新鲜,小菜就不水灵了。
占点便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可比杀敌救人强多了。
而他与女主实现情愫滋长,也是通过共食挑担小贩深夜送来的一碗小馄饨。
就连尽忠职守的警察在接到杀人大案时,奔赴现场前也要跺跺脚:香甜软糯的酒酿丸子刚送到,这下吃不成了。
编剧把男女之爱,民族大义、死生取舍融进生活的琐碎与细致之中,以表达二者不可割裂、不可分离。所有宏大的概念植根于普世幸福中,而最终又将落入此道。
大上海与小市民——在上海,“大”与“小”的关系,大概是我见过的城市中最为和谐的。
有人觉得精英是上海的底色,不能说错,可也不全对。
更为准确的表达或许是,明面精英,私下市民。
浦东封控时,也曾传出惊人消息:因为外卖小哥可以自由出行,一律所合伙人居然连夜注册骑手身份,就是为了出门开会。
那一刻我竟恍惚,这究竟是一个上海精英人,还是一个深圳打工人?
或许二者本质上就没有区别——对奋斗的推崇是重视个体价值的表现。
至少在面对生计问题那一刻,上海人跟深圳人,都拥有实在。
很大程度上,那些以精英面目示人的上海人,也是小市民。
2019年,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带头文明”让市民与有荣焉,毕竟与国际接轨,上海人舍我其谁?
好笑的是,实行一阵后, 络纷纷流传,白天坚决支持垃圾分类的上海人,却忍不住在夜晚趁四下无人之际偷摸乱倒垃圾。
对此我每每想起总是忍俊不禁,想到另一个段子:
早上爱教外地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老爷叔,到了深夜闯红灯比谁都起劲。
上海人或许爱装、爱端、爱充面子,但他们就是不糊涂,一旦需要维护自身利益,比谁都精明。
上海人体面和小气,也就是他们的精英和小市民身份——是一体的。
西装革履是精致,精打细算又何尝不是?
一个油光锃亮倍儿讲究的“老克腊”,清晨在自家菜市场门口,兴许也是哼哼唧唧只愿买二两精肉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