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同学在泉州,所以心中对于泉州有一缕牵挂,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多了一些关注。去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上,由22处遗迹点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因而对泉州的向往更加浓郁了。
有了前情,后果在这个金色的十月终于实现了。到了泉州,作为泉州历史和信仰起点的九日山当然是必游的。九日山之游拉开了我对泉州这座古城迷恋的大幕,其中的祈风石刻让我触动最为深刻,数十通雕刻在岩石上的石刻,不仅记录着历代官方主持“祈风”仪式的印记,而且竟然还有一通唯一的英文版的石刻。
九日山可以说是泉州最早被“开发”的地方。三国东吴永安三年,这里置东安县,九日山下的丰州镇就成了治所,其后西晋年间,中原战乱,晋人东渡,大批的士族涌入此地,缘江而居,江故称晋江,泉州简称也晋由此而来。
背井离乡的中原民众,每年九月九日重阳必登九日山,遥望故乡,寄托思乡之情,于是把山名之为“九日山”。自此,九日山历朝历代记录着泉州古城千余年来的历史和文脉。
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历代共有78方,其中记载着宋代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 ,登临题诗11方,其余为景点题名和修建记事等。最为奇特的是一方英文石刻,这是最近也是对泉州作为宋元海洋贸易中心地位认可的一方石刻,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专家们联合落款所题。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为何名“祈风石刻”?
这还要从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地位说起。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泉州地处一条大江(晋江)与大海交汇之地,当然要靠海吃海了。出海要乘船,古代的船没有发动机,只能立起风帆,行船全凭风吹,所以打渔也好,远洋贸易也罢,唯有“风来”。
从三世纪的岸线图可以看出,泉州湾进入晋江之后,九日山和金鸡山夹峙之地为最窄处,也是天然门户,所以自宋代始,每年冬天的东北风出海,春季的西南风回家,就成了当地人最需要的。
宋代泉州就有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官方部门,作为海外贸易的先头码头,当地的地方官员和皇室成员,也期望船行顺利平安,所以他们不祈雨,只祈风,因为风来了,船就快了。于是专门为外出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希望他们的货物能够顺利带到西方,同时也带回西方的货物到中国。
祈风石刻简介
祈风石刻记载的就是宋朝时期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其中还有一方唯一记载一年两次祈风的石刻。
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祀事既毕登山泛溪,因为一日之款。淳熙戊申夏四月,会者六人:林枅、赵公迵、胡长卿、韩俊、折知刚、赵善罙。冬十月,会者五人:赵不逷、胡长卿、韩俊、赵善罙、郑颐孙。
石刻位于九日山东峰,是泉州知府林枅携幕僚在通远王庙祈风的海交纪事石刻,记录了祈风仪式的时间和参加人员,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和市舶祈风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
石刻群中有一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
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
聊聊数字,时间、地点、故事、人物一应俱全。
石刻群中也有不少游览题名和题诗的石刻,如历任礼部郎中、知州等职的宋宗室赵时?所题:
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归去成何事,重来愧此亭。天宽野水白,松润石崖青。倚杖思今古,寒鸥落远汀。
九日山西峰近顶处,有一裸露的巨石,其中有硕大的三个红色“九日山”大字悍然醒目。字为1767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但言及著名地理学家朱熹曾游于山,并题“九日山”三字勒于壁,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存。
英文版石刻为哪般?
78方石刻中,在九日山三字下一层的岩石上有一方唯一的英文题刻,也是年代最近的摩崖石刻,题于1991年。这是当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留下的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也为泉州申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日山,宋元中国海洋贸易起点历史和文化的承载地,祈风石刻作为遗迹点,这是历史留给泉州,也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游泉州,不可不看“九日山的祈风石刻”。
壹点 老靳行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