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宣布和上海度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合作打造移动充电站,计划2020年下半年启动系列化生产。而一直在智能充电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布局的爱驰汽车,也于近日宣布其智能移动充电系统在国内及欧洲获得了包括智能充电机器人充放电方法在内的7项专利授权。
从车载式充电到机器人充电 移动充电模式逐渐智能化
大众汽车要打造的移动充电站究竟是什么形式?通过其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出,大众设想通过APP或V2X通信,让移动机器人将移动储能装置带到电动汽车旁边进行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移动储能装置都与电动汽车保持连接,与此同时,移动机器人还可以为其他车辆进行充电服务。充电完成后,机器人收集储能装置带回充电站。移动机器人可在多层停车楼、室外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等不同场景中充电作业,并且不需过于复杂的基础设施,整个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
同样,爱驰汽车的CARL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操作起来也很简便。通过爱驰汽车APP或其提供软件端接口的第三方APP,在扫描停车位二维码或输入编 后,选择充电需求和充电设备类型呼叫移动充电机器人,CARL会自动行驶到车辆旁边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即自动返回原地补电。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类似车载电池式的移动充电形式不少,被行业人士称为移动充电的1.0版本。比如Blink Charging公司推出了一种可放在车上的便携式移动充电桩,可紧急补充继续行驶10~20公里的电量。行业人士表示,根据大众汽车移动充电站和爱驰汽车CARL的公开信息,两者更像是车载式移动充电的高端智能化模式。
灵活、便利、经济、高效 力求解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痛点
一直以来,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排队充电耽误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移动充电模式的出现,能更好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痛点吗?
据悉,E约充电提供的这类移动充电模式,除采用车载式电池外,还有利用燃油发电机发电的。车载电池循环使用会加速损伤电池寿命、增加电池 废量,而燃油发电机会增加燃油排放和噪声污染。无论从效率还是环保经济性上来讲,它们都不够理想。因此,行业人士认为,车载式移动充电可作为救援或应急充电存在,在特殊情况下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服务。
大众和爱驰汽车想要推广的移动充电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前者的移动机器人和移动储能装置(即“移动充电站”)体积紧凑,几乎可以安置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甚至是充电基础设施还没有到位的场景。后者的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专门针对出行充电痛点开发,能够针对指定充电点满位的情况,就近提供灵活的充电解决方案。
事实上,大众要布局的移动充电站还能与电 形成有效互动。当连接到低压电 时,移动充电站就将变为一个永久的充电站,内置的电池组可储存缓冲电能,与电 断开连接,减轻电 尤其是用电高峰期的压力。如果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被输入充电站并临时储存在那里,充电站就能实现碳中和运行。
市场化推广存在诸多瓶颈 呼吁政策支持移动充电发展
虽然爱驰汽车的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还未市场化应用,但同样面临成本过高的挑战。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充电机器人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助力,支持移动充电模式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也会有一段时间的非盈利期。”
在刘永东看来,采用机械臂辅助充电的形式,可能是今后移动充电的发展方向。不过,其涉及的安全、技术路线和标准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至今没形成推广的价值。而移动充电最终会走向的无线充电形式,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制约的因素,还处于产业化探索阶段。
为解决市场痛点而存在的移动充电模式,目前来看还面临诸多应用瓶颈。在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看来,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作为一种临时快速补电的方式,未来将与现有的固定式充电模式、换电和无线充电等形成互补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为停车场运营商或汽车用户带来切实利益。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这些移动充电模式,曹广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急移动充电模式,可以适度发展;高端智能自动化充电,由于特定高端用户数量有限,只能适度发展。便利化移动充电的市场广大,呼吁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或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