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江五桥就是南京“五桥一隧”规划过江通道之一。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南京长江五桥。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武焕陵介绍道,长江五桥不仅是重要的过江通道,也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统”中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随着南京江北新区发展速度加快,长江五桥将与已有的绕城公路形成闭环,将江北新区、南京浦口科学城、河西新城、南站地区和南部城区都联系起来,缓解过江交通压力。
作为长江五桥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武焕陵表示,长江五桥建设最大挑战在于两方面,同时也实现了两个世界级创新,一是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桥上采用钢混组合索塔,二是世界首次采用了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
国内直径最大的水下公路盾构隧道
夹江隧道内部
隧道墙面的蓝色标识代表位于夹江水下,黄色代表未到夹江
整个盾构机的重量达到4000多吨,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40米盾构机刀盘上安装了237把不同类型的刀具
值得关注的是,沈斌表示,目前长江五桥的隧道部分正在进行5G信 发射基站的埋设,在大概20天后大桥通车时,将实现5G信 全覆盖。
沈斌称,在实际模拟中,隧道车辆堵塞状态下对200人的疏散大约需要5分钟。
夹江隧道下方疏散通道
研发全自动生产线,费用一半强度五倍
在长江五桥桥上,沈斌介绍道,五桥桥面采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该面板为世界首创,其强度是普通混凝土面板的5倍,同时成本只有国际通用费用的约一半,能够保证路面10年至15年的耐久性与长寿命。
“以前我们国内桥的沥青都用美国、日本的材料,现在用了这种面板以后,从材料到工艺全部是国产。”沈斌表示,这种新面板解决了全钢的表面疲劳开裂问题,同时能够促进沥青与面板更好地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面板应用过程中,建设团队世界首创地发明了第一条制造该面板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设备成本约1000万元。据沈斌介绍,该生产线可以基本达到无人操作,“从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到滩铺再到最后的养护,基本上都是触控式的。”
沈斌表示,该生产线目前已经应用于国内多个桥梁建设项目中,例如南京本地的桥梁项目,或将应用于广东黄茅海大桥的建造中。
南京长江五桥桥上
除了桥上面板外,长江五桥还创下两大“世界之最”,即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桥上采用钢混组合索塔、世界首次采用短线法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节段梁。
沈斌表示,虽然名称复杂,但短线法预制拼装方式就像“搭积木”,即将在工厂预制好的钢梁直接拼搭起来,这种拼装方式耐久性好,且施工时间特别快,在部分桥段“一天就可以拼一节”。但如果采用此前的现浇法,则需要大概6至10天拼装一节桥梁,创新的拼装方式一方面提升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减小了对工程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次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章登精表示,长江五桥项目首次将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此前传统的工序 验需要填写很多表格、层层递交,现在则可以做到无纸化完成,点进手机APP就可以完成 验、考核、线上工程监管等多项功能。例如,在APP中点进某一节桥梁结构,就能看到其材料、工序、加工、负责人等各项资料,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APP上,不仅能看到大桥各标段施工的实时状况,还有现场交通控制、火灾等隐患分析、施工进度等。“工序建设情况一目了然,遇到存在隐患的情况可以直接手机上 。”章登精说。
在将该平台应用于长江五桥建设的过程中,南京公建中心的相关团队将工程各方面的数据、模型进行连接集合,探索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据章登精介绍,该平台于2017年开始开发,2017年12月25日,项目基于BIM技术的基坑监测平台交付使用,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云端存储与管理,实现了监测日 的线上创建、实时共享和监测点位反查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