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 红打卡地,它还接连斩获两项大奖!北碚嘉陵江边这座灰色小楼凭啥这么牛……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位于嘉陵江边的北碚三胜村一侧

对于大多数重庆市民来说,“北碚三胜渡口”并不算一个熟悉的地名;在地图软件上,这个地名紧靠着一大片蓝色,那是从它旁边缓缓流过的嘉陵江。但差不多从2019年底开始,这里却渐渐成为了一个 红打卡地;到了今年春节,它更是“忙”到了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的地步……

这里曾经的境遇和索道相似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颇有吊脚楼的风情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的所在地全称是三胜-水土渡口(简称三土渡口),和获奖小楼隔江相望的是水土。一如前述,这里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它是目前重庆主城区内最后一个以汽车轮渡为主的码头,差不多从10年前开始,三土渡口取消收费,变成了公益性质。

“车渡是上世纪60年代建好投入使用的。”田琦说,三胜这边一度因四川仪表总厂12厂入驻而繁盛一时,对岸的水土更早则是江北县政府所在地。但随着连接江两岸的大桥和水北(水土-北碚)公路的相继通车,这个车渡便也开始面临和重庆另一独有的交通形式——两江索道相似的困境:车流、人气越来越少。

田琦说,所以自己和团队成员就想着借鉴索道蝶变新生的转型模式,把车渡这个面临淘汰的传统交通方式和文旅产业结合,让它焕发生机。落实下来就是“为它建造一个配套服务的公共空间。”田琦说,按设想,这个空间在功能性方面需要兼顾两大方面:“首先是要解决部分车渡船员的食宿问题,同时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及文化展示的场所,让人们在车渡体验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老重庆文化,也带动渡口两岸村镇的复兴和发展。”

吊脚楼外观其实是“无心插柳”而来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之所以备受追捧成为 红,和其独到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它位于一处紧邻嘉陵江边、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崖壁上,透过服务站里的落地玻璃窗,无敌江景可以说是扑面而来。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2楼直面嘉陵江景

“其实整个场地只有150平方米左右。”田琦说,为了满足前面提到的多样性需求,最终他们决定用三个基本长方体块以上下错落叠加的组合方式矗立于场地中。

从外观看,整个服务站有几个设计亮点不能不提。重庆传统民居的坡屋顶,这里有;临江一面高高耸立的钢结构,又让人仿佛看到了吊脚楼的味道;而为了解决高达11米的崖壁高差,田琦和团队又选择了形似山城步道的折行钢结构楼梯来连接。

田琦和团队选择了形似山城步道的折行钢梯来解决崖壁高差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大家纷纷点赞的吊脚楼外观,田琦说其实是“无心插柳”。“最初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把柱子留在楼体之外,这并不好看。”田琦说,后来地基开挖后发现下面竟是空的。“没办法,只好先在中空部分埋进钢梁,再在钢梁上建柱头。”哪晓得修好了,意外收获了吊脚楼的效果。

在“用”的方面,田琦和团队考虑得也很周到。比如,一楼之所以设定为布置较为灵活的展厅,主要是考虑到这里临江,要方便洪峰过境时能尽早清空、撤离人员。在建材上,选择水泥纤维板、水磨石地面等,也是考虑到被淹没后建筑不至于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更希望它能留住乡愁振兴乡村

光说设计师田琦的名字,可能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他手里诞生的作品近年来一直都在聚光灯下。在大学城,活化了“虎溪土陶厂”的“远山·有窑”就是出自他手;距离这里不远,把荒废已久的猪圈改造成了公益书屋的“三河村八 乡建改造试点项目”也是他和团队的作品。

田琦和团队选择了形似山城步道的折行钢梯来解决崖壁高差问题

而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只是田琦和团队全面介入乡村振兴建设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车渡,可以说是老重庆人的一份乡愁。”田琦说,获奖自己自然开心;同时,他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个项目让车渡留存,“再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让嘉陵江两岸的施家梁和水土老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其实,自2019年服务站向市民免费开放之后,周末、节假日专门驱车前来打卡的市民一直呈络绎不绝的状态。“春节期间,车渡的工作人员跟我说,加了很多班次,确实累,但看到了渡口的希望。”

田琦说,乡村振兴和发展,乡土文脉的延续、传承就需要全 会用创意的思维去整合、利用和激活现有的资源,在提高乡村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水平的同时,去引导周边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

设计师小档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