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字原住民”撑起一片晴空:内容过滤对症下药

原标题 为“数字原住民”撑起一片晴空

人民视觉

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 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控制新增 络游戏上 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 民规模超8亿人,其中21.8%的上 者年龄在20岁以下,不足10岁的 民约有2900万。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发现,近三成的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 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而14岁青少年每天使用 络时间超过半小时的比例达到60.8%。

收看内容良莠不齐,自身消费缺乏理性, 络暴力难以应对……被称为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未成年人在通过 络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安全隐患,甚至误入歧途、身心受损。保护未成年人上 安全,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清朗 络空间,迫在眉睫。

色情暴力易被模仿

内容过滤对症下药

今年年初,有 友发现国内视频平台存在大量“儿童邪典片”,即对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二次加工,在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中加入大量血腥、暴力、恐怖、色情内容。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文化执法部门共清理“儿童邪典片”非法链接210万余条。

“色情与暴力的内容对未成年人最具危险性,因为会引发尝试冲动,进而扭曲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对误导儿童的邪典视频类节目应及时禁播并查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

目前,不少 络平台对症下药,开始对内容加强筛选。如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线青少年模式,启动后推荐首页将自动过滤可能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而随着功能升级,抖音还将在内容过滤的基础上,精选一批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呈现在推荐首页。

“互联 可以成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有一定条件。未成年人要在学校、家长引导下选择有利于学习成长的内容,学会甄别不健康内容并主动反馈。学校、家长要加强沟通,创造关爱环境。 会要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共同保护未成年人 络权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说。

支付行为缺乏理性

消费提醒精准点穴

山东13岁男孩玩游戏打赏主播,花掉母亲两万元积蓄;陕西10岁孩子偷用父亲支付宝,4天内给游戏充值近2万元,最高一次达4988元;四川10岁男孩破解母亲朋友手机支付密码,一晚上打赏主播3万元;河南两名小学生玩手机内置游戏,刷走母亲信用卡数万元……

《中国青少年 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 告(2017)》显示,七成青少年有过游戏付费行为,约2/3的青少年通过 络支付工具给 络游戏付费。

有关专家指出,未成年人的金钱观、消费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支付行为缺乏概念; 特别是在很多游戏、直播平台上,用来充值、打赏的是游戏币、虚拟币,更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花的钱不是钱”的错觉。最近,重庆一位女孩给主播刷礼物,前后花了7万多元,等到家长询问时,才知道她以为自己花的不是“真钱”。

针对未成年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多家平台推出相应政策。2017年,腾讯宣布未成年玩家在 络游戏中的充值可直接退款。今年7月,腾讯升级“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服务,触发提醒标准由原来的单日充值500元调整为30日内累计充值300元。据统计,腾讯主动发出的每4次提醒中,就有1次成功帮助家长发现了未成年人消费;而在有效获得提醒的用户中,有76%未成年人账 消费金额得到控制。

“对于未成年人发生的支付行为,如果支付金额过高,超出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家长可以依法追回。同时,安全上 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和孩子合用手机、账 、密码,那么未成年人发生大额支付行为,说明家长的监护义务没有到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说。

心理健康频受侵害

多方携手消除毒瘤

近日,有媒体 道,某初二女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某平台发布“字体特效制作”短视频,通过收取“徒弟”和卖字体获得满足感,产生了厌学心理和 交障碍,目前正在接受心理治疗。这一案例,再次引发了 会对未成年人过度沉迷 络空间的担忧。

除了短视频,未成年人对 络游戏的沉迷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因为老师、家长对玩游戏时长的管制,导致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等情况发生的新闻屡见不鲜。

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 络平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腾讯先后上线成长守护平台和健康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游戏在线时长和时段给予具体规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某手游未成年用户单日在线时长与去年高点相比下降约55%。此外,腾讯推出的“疑似小 查询”功能,让家长可通过相关设置查验孩子是否存在利用其它账 进行游戏的可能。

除了平台责任之外,来自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同样关键。专家指出,强制性戒断,可能会引起反效果。面对孩子成瘾的事实,监护人要学会情绪平和地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同时要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让未成年人慢慢脱离成瘾状态。

《未成年人 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 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8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8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