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方囤积居奇 投机者跟风炒货变“韭菜”“万物皆可炒”背后潜藏危机
球鞋、服饰、玩具……这些商品竟成为疯狂炒作的工具;看盘、抄底、T+0……这些专业术语并非出现在股票或期货从业者口中,而是出现在炒球鞋、炒服饰、炒玩具的“冲冲群”里。
分析人士认为,球鞋、服饰、玩具等并不具备与高溢价匹配的价值,各类商品二级交易平台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化”趋势,会给盲目跟风的投机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万物皆可炒
高收益吸引年轻人入圈
“球鞋、服装是用来穿的,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本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在投机者看来,它们都成了炒作生财的工具。
今年20岁的唐驰(化名)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而在他创建的“冲冲群”里,却是一呼百应的“大哥”。唐驰带领群成员们低价买入商品,通过频繁的买进卖出拉升价格,吸引散户入场,并将囤货在高价时卖出获利。同样的操作,过去半年唐驰经历了多次,短短几个月就赚了60多万元。
高额获利源于“炒货”市场的高溢价。群里一位资深炒鞋客介绍,去年7月在“得物”球鞋交易App平台上,某款鞋的价格超过6.6万元,溢价超3200%,另一款鞋的价格超过3.6万元,溢价近2700%。
“无论炒的是什么东西,方法都差不多,就是炒价格。”唐驰透露,由于人为操纵,商品价格会很快回落,只有精通其中套路、会把握时机的人才能赚钱,不懂的人只能被“割韭菜”。
利益链条助推
“炒货”市场生意火爆
球鞋爱好者小泽(化名)介绍,以炒鞋为例,球鞋的初始发售是一级市场,发售后其他渠道的转售被称为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价格由球鞋品牌方决定,二级市场价格则会随着购买者的喜好和供给关系出现波动。
品牌方,是“炒货”链条的第一个环节。如,新鞋发售时,品牌方深谙“爱鞋一族”对高端球鞋的需求心理,会通过饥饿营销的方式限量供应新鞋,从而带动球鞋讨论热度和其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攀升,进而通过二级市场的热度引领,拉动球鞋的销售,在一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炒鞋在国外一直都有,但是球鞋的价格基本在合理区间波动,因为真正喜欢限量版球鞋的毕竟是一个小群体。”小泽说,但由于大量资本的入场,让原本小范围的炒鞋彻底变了味儿。
资本方,是“炒货”链条的第二个环节。以炒鞋为例,品牌方发售新鞋后,资本方大量扫货、囤货,他们不仅开发出抢鞋机器人软件,还大量收购抢鞋软件账 ,一人同时操作上千个账 ,抢购一级市场的球鞋。小泽说:“资本方、黄牛进来后,买鞋卖鞋变成一场资本游戏,整个市场的风险变得越来越高。”
炒货客,是“炒货”链条的第四个环节。炒货客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获利,成为收割“韭菜”的最后一环。和唐驰一样的炒货客,受限于资金规模,无法在商品发售的一级市场抢占先机,炒货客们便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个小团体,合作控制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吸引散户入局后抛售商品而获利。大量炒货团体的出现导致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且缺乏规律,给二级市场交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狂热投机背后
暗藏重重危机
“潮流文化爱好者会因为一双球鞋、一个玩具背后的文化和独特的设计花高价买单,而投机者只在乎商品转手能赚多少钱。”小泽说,以前买高端球鞋的都是真正的球鞋爱好者,现在买鞋的大多数不是炒鞋客就是“接盘侠”,服饰、玩具等商品的炒作方式也类似,为了赚钱进入“炒货”市场的新手,正是资本方想要“吸血”的对象。
炒货经验丰富的唐驰也坦言,炒货真正赚钱的是少数,损失最大的一定不会是资本方和专业炒货客,没有经验只是看着圈子火热想要捞一笔的散户往往“损失惨重”。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相关部门已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相关警示,但炒鞋市场短暂调整后,又日趋火热,另外还衍生出炒服装、炒潮流玩具等新变种。
“‘炒货’将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说,球鞋、玩具、服装等商品成本不高,并不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且供给端容易被控制,其市场价格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投资风险较高。
李敬表示,“炒货”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金融化”的趋势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如果不加以有效监管,其交易体量越来越大后,可能对现有的金融秩序产生影响,也会对“稳金融”产生不利影响。
“‘炒卖商品’是一种市场投机行为,市场泡沫巨大,风险系数很高。”李敬说,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一夜暴富只是神话,不应该盲目跟风炒作,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