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生物书上面的画吗?那是科学绘画

小提示:一键点击关注“艺考问问”,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和你分享!最新的艺考资讯,最爆笑的艺考小故事,最贴心的艺考早知道,最详细的艺考动态解析,最惊艳的画作欣赏……你关注的就是我们在意的,就是要让你在这里收获满满,和你一起死磕艺术!还在犹豫什么,阳光正好,一切早已备好,就差一个你了!

科学绘画,也叫博物画

在西方,较为严谨准确的植物绘画最早出现于航海大发现的时代,随着植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绘画也从简单的物种外形描绘,逐渐重视、增加了对局部器官重要特征的展现。到了18至19世纪,西方植物绘画的作品数量达到巅峰,而在中国,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真正意义的科学绘画。 探险家、科学家和画师的联手,不仅使得大量动植物新种被欧洲人辨识、记叙和描绘,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随着绘画技术与自然科学认知的不断磨合发展,动植物的细节、独特的结构愈发被清晰、显著、美观地呈现出来。科学绘图师,在理性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中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汉唐以来,中国人的农业生产与草药医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各类介绍植物、草药的典籍制作得颇为实用。这些典籍中,多以白描绘图讲解如何辨识和利用植物,和西方的植物科学绘画相比,绘法虽不同,目的却也一致。然而进入明清时期,中国有图可查的物种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的绘画记录,而且中国图谱大多画法写意,较之工笔风格的西方作品,可信度和准确性明显地落了下风。 直到清末,中国出现了第一个以西方科学绘画的手法来描绘生物物种的人——冯澄如先生。冯澄如1843年在江苏宜兴芳桥后村创办“江南美专”,这所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学绘图师。冯老及弟子主要以植物绘画为主业,当时在中国,这是个全新而空白的领域,冯老也并没有照搬西方的技术模式,以笔为例:国外多用细尖的钢笔,可冯澄如就是觉得钢笔不顺手,于是改用工笔画的小毛笔。可是毛笔的笔头粗细长短难以调整,冯老和毛笔厂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创制出一种笔头可随意调整的“科学绘画小毛笔”,这种笔后来在中国的生物绘图界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植物科学画由兴至衰 植物科学画在中国扎根不过百年,但涌现出了无数精美作品,更为植物学研究立下赫赫战功。这是1983年在昆明召开的植物科学画交流会会议合影。在当时,植物科学绘画师是一项投入了众多精英的专业和职业,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科研需求大大降低,很多绘图者都改了行,目前中国大陆专职从事植物绘图的人已不足10位。

替换高清大图

摄影/杨建昆 植物科学画既要求精准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科学与美,二者不可偏废。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我们见到了一幅幅植物科学画以及它们所描述的物种原貌。

替换高清大图

摄影/刘年 摄影记录生命的瞬间,绘画记录生命的永恒 相比起300年前人们的探险,今日人们的旅行必备之物一定有照相机。以影像记录自然之物,不是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客观真实吗? “至少目前,科学绘画还是有摄影替代不了的地方。”孙英宝指着半个被剖开的种子以及硫酸纸上相对的绘图和我说,“你看,这个樟科的新种所需要绘画的内容是部分花枝,苞片、花、四轮雄蕊的放大,子房具有绒毛,长着锈毛的果和果的纵剖面图以及种子等,分别标有比例尺。其中的雄蕊和子房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细部特征。所绘画的这些内容,是摄影难以在一幅画面上进行表现的。” 具有娴熟技艺的科学绘画师,需要通过不同视角尺度的转换叠合,合理地运用剖面图、透视图或者分解图,方能准确画出草木的器官结构,并凸显出最重要的细节。

绘图/孙英宝 对于动物或者昆虫研究来说,采用科学绘画去展示其形态分类更加无可替代。昆虫身体上的毛、头部的结构、前胸背板的特征、生殖器官的形态都是重要特征,人们不可能把昆虫或者动物标本一一肢解出来拍摄。还有诸如蚜虫之类的微小个体,甚至要做成切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显微镜下的实物真实却并不美观,只有科学绘画,才能够清晰精确地把这些分类结构展示出来,作为物种鉴定时比对的依据。 从更加哲学的角度来说,科学绘画具有的抽象和综合意义,对于认知过程的完成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时至今日,科学绘画仍然承担着反映科学与技术带来新发现的要务,将观众带到那些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近前:分子、病毒、植物或者节肢动物的解剖结构、地质剖面、大爆炸假想图,这些重建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细节和抽象概念,或者已经灭绝消逝的古物,也构成了这门科学技艺的重要分支。 孙英宝对摄影和绘图的对比有着无限的感慨,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说摄影能够记录瞬间,那么科学绘画记录的就是物种的永恒。” 这些画能卖多少钱?

替换高清大图

为植物写真,每一笔都必须准确 孙英宝正在绘制一种新发现的铁线莲。根据标本绘图,必须掌握好植物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及时调整画稿中与实物不相称的地方,然后标注出准确的比例尺。 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王文采院士(图左一),当孙英宝绘好初稿,王先生要对画稿进行严格的审定,反复修改补充之后,画稿才能够最终完成。

替换高清大图

Zosterophyllum shengfengens 胜峰工蕨:描绘一个漂亮的新物种,是件幸运的事 在孙英宝的众多画稿之中,我们无意看到了这张,画工之繁复细致,让人赞叹。这张图是根据化石绘制的,2006年北京大学郝守刚教授的学生在云南曲靖市偶遇一块化石,经对比研究认定其为4亿年前的工蕨类植物化石,并且是以前未 道过的物种(右图 供图/郝守刚)。这种古代蕨类植物被命名为胜峰工蕨,依照化石来复原其原貌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在孙英宝看来,有机会去描绘一个漂亮的新物种,那是一件幸运的事。

替换高清大图

绘图/孙英宝 孙英宝的作品大多汇集在办公室书架上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手绘濒危植物》这样的学术专著中。我提出想看看更具展示性的作品,于是孙英宝带我出了标本楼。萧瑟的植物园中游人寥寥,一个园中小木屋兀自开着门,这是一间普通的公园小店,货架上摆放着杂志、书籍、外文文献以及各种花卉的种子,墙上挂着几排画框,画框中是些来自18世纪欧洲的手绘图稿,尽管只是复制品,但纤毛毕现的花瓣、婀娜的枝叶姿态,依旧栩栩如生;商店的另外一个货架上还有几幅尺寸较大的画作,其中有用孙英宝作品打印装裱的攀枝花苏铁、新疆云杉、玫瑰以及水生的萍逢草。 这些画让这个外面普通的小店充满了古典的贵族气息,但遗憾的是,客人大多是来看画或者询问有没有矿泉水、方便面,画作价格不过十元至百元间,但卖出去的实在算不上多。店主说:“买画的经常是西方人,尽管画框带回国很麻烦,他们也经常一下买很多。” 告别了孙英宝,我愈发好奇这些画作到底能值多少钱,只有知晓它们的价值,才能判断它的未来会如何。2013年年初,北京德宝迎春拍卖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动植物画稿拍品。拍品如此描述:“上有拉丁文释文,虽非出自一人之手,然绘画精细、颇为写实、栩栩如生……绘画者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处十余人……”拍品一摞数十张,最终以2200元成交。类似的情景在北京德宝2010年迎春古籍文献拍卖会也曾发生过,一摞近200幅的植物绘画,“每幅皆标明植物的名称、拉丁学名、科名、属名”,最终以11000元落槌。 一幅倾注绘画师数日心血以及深厚知识经验的工笔画作,平均下来竟然只合几十元钱,很难想象这些艺术品在拍卖中竟得到如此“礼遇”。 相比起这样以旧绘本“搓堆价”拍卖的境遇,是西方收藏科学绘画作品的热潮。在催生科学绘画诞生的年代,探险队伍中艺术家加入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流 会对于未知世界和异域风物的收藏之风。荷兰传奇女插画师玛丽亚·梅里安18世纪初出版的《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记录了她1699年到1701年在南美苏里南观察并绘制的蝶类和植物。这些兼具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图谱一经出版,就在科学界和艺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是这本图谱绘制的作品,还是她早期的画作,都引起了收藏家们的注意,其追逐者甚至包括欧洲多国的皇室成员。如今她的很多作品仍然被保留在圣彼得堡,盖因当年彼得大帝所藏。

Lilium brownii 相比于照片(图摄影/王辰),绘画能够更加从容地表现物种的特征、比例、色彩及光影效果。这幅绘画作品充分体现着野百合内敛柔和之美,罗大佑早年有歌:《野百合也有春天》,不知中国科学绘画的春天,何时到来。

替换高清大图

Bombax malabaricun 木棉 曾先生笔下的木棉花,让我们在同一枝条上同时看到花苞、绽放如火的花冠以及棉团初炸的果实。在现实中木棉很少同时开花和结果(上图摄影/程斌),但超越现实的处理不仅可以让构图更集中,内容更丰富,而且更能体现科学绘画最直接的需求——清晰呈现物种最重要的分类特征。这样的画作中,既有着科学的严谨性,又尽可能地体现着艺术的自由。 科学绘画师的职业对人的要求实在太过苛刻,它需要超凡的毅力、对科学的理解以及艺术的天赋。在科学界和当今画坛都能占据一席之地的绘画师凤毛麟角,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曾孝濂先生。在曾先生的家中,我们欣赏到著名的《云南百花图》和《云南百鸟图》,以及他的最新作品。

替换高清大图

中国清代外销画之植物花卉欣赏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影印出版博物学图谱热潮的兴起,西方植物图谱绘制

日式风格日本绘画花卉插画水彩植物 搜索 【作品简介】博物馆原作高

全球自然史博物馆中半数植物标本或标错名

替换高清大图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植物标本-呼和浩特达尔文博物教学,呼和浩特幼儿益智

博物手绘 | 深圳植物画展之旅

飞蓬| 博物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中国文化,中国画,传统,博物馆,叶子,彩色图片,摄影,文化,无人,植物

百变大豆 | 博物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素描…》 达尔文笔记植物装饰画

花老道的花与道博物画系列之植物画(三)

吐水现象 @博物杂志:植物的”吐水现象”,经常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葵| 博物

植物写真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薄荷| 博物

博物画“黄金时代”的大师们

替换高清大图

植物标本 | 博物

替换高清大图

无人,近景,俯视,棚拍,静物,喜鹊,国画,寿桃,梅花,植物,水墨画,牡丹

植物,拍摄方式,叶子,盛开,上海,与摄影有关的场景,国画,无人,花,博物

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画,人文,传统,博物馆,彩色图片,文化,无人,植物

凤仙花 | 博物

为爱科学的朋友们 点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3月8日
下一篇 2018年3月8日

相关推荐